文|醉美团队
从1572年建城,归化城至今有446年的历史。
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当地蒙古族人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来自山西的晋商们就带着产自杏花村的汾酒来到了这里,清香的汾酒遇到了青色的城。
400多年后,清香的汾酒再次相遇这座“青色的城”,“行走的汾酒”文化大巡展即将来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归化城
内蒙古呼和浩特,其实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归化城。
《归绥识略》载:“城周三里许,高三丈余。”《呼和浩特市志》载:“当时的归化城规模比较小,周长不过二里,墙高二丈四尺。”《内蒙古参事》载:“旧城四周长约二里。”
▲归绥城旧照
当时主持并修建这座城的人,其实是一个女人,名叫钟金哈屯,不过大家还是习惯称其“三娘子”——她是顺义王的妻子,明隆庆四年(1570年)与阿勒坦汗结婚后,很受阿勒坦汗的敬爱。
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这座规模较大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
到了清朝,归化城的名字又改成了“归绥”。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因在此设“归绥道”驻军而得名。
▲清代绥远将军衙署
1913年,绥远与山西省分治,并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呼和浩特市志》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同化政策,将绥远特别行政区建立行省,称为绥远省,定归绥为绥远省的省会。”与此同时,经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通令,“归绥市”这一名称正式确定。
归化与山西
归化城设关榷税始于乾隆二十六年。
清代前期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到雍正、乾隆之际归化城、土默特一带已是村落密布,且“连岁丰收,米价甚贱”,蒙汉之间的民族贸易也随之进一步发展。
归化城税关初由杀虎口监督兼管,乾隆三十一年副都统济福奏言:蒙古各扎萨克前来出售牲畜,由杀虎口差人记档收税。但他们不懂蒙语,只能“登记牲畜钱文数目,并不登记姓名、旗分佐领,遇有贼盗事件无从稽查”,奏请由理藩院派员管理。
▲杀虎口
后来,经户部覆准,归化城税关设监督一员,由理藩院派章京前往。乾隆三十三年,又将归化城税务改交山西巡抚兼管。
据史志载: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归化城居过官,官居山西归绥兵备道道台。归绥道全称为“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管辖山西口外各厅。
也正是这种历史脉络和地缘属性,让山西和内蒙有了更多的联系,以至于后来的“走西口”成为晋商精神的一种标志和标识。
行走的汾酒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长城以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杀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晋商走西口闯关东,名震天下。晋商走西口的典型代表是乔家,有道是“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内蒙古包头市的白酒,最早就是由山西乔家经营的老字号“复盛西”在包头开设酒坊发展而成的。
正是随着晋商的脚步,以汾酒为代表的山西的白酒酿造技艺实现了全国的传播。
▲部分内蒙古出产以“汾”命名的酒标
事实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不少产地的名酒,酒名仍带“汾”字,如“汉汾”、“湘汾”、“吉汾”、“海拉汾”、“北汾”等,有的干脆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红星汾酒”、“玉泉汾酒”、“冰城汾酒”、“荆江汾酒”等等,仿佛酒名不加一个“汾”字就显不出这是好酒。
▲义泉泳大掌柜杨得龄倡导的经营宗旨
“诚信为宗,温和其度”
晋商成就了汾酒,他们的很多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也体现在美酒之中,比如“义泉泳”大掌柜杨得龄提出的经营宗旨“诚信为宗,温和其度”,日升昌票号总经理雷履泰在酒壶上写的“酒美人和”等等,实际上就是晋商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