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将向读者介绍第三种陈年酒制假方式,即利用真酒或真酒瓶造假。这种造假方式通常较为高明,造假的手段主要有:打孔、后封膜、换标。
打孔即在瓶子上钻孔,然后注入酒,增加酒的重量,或者换酒。这种手段可以增加酒的重量,制假者也便可以将酒卖个好价钱。不过,由于打孔对钻孔等制假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出现的情况并不多,主要出现在茅台酒等高端瓷瓶酒上。
后封膜指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酒大部分封口为塑料盖外加塑封膜封口,这些塑封膜是该酒的原始封膜,但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保存环境的局限,很容易开裂、变脆、易碎和脱落。这样一瓶没膜的酒在出售时价钱则大打折扣。于是便有制假者在没膜原酒上重新加一层膜,即为后封膜。辨别后封膜酒首先可以看看塑封膜与酒外观的整体感觉是否协调,其次,看塑封膜有没有历史痕迹和自然的包浆。最后还可以看看酒由于年代久远而挥发,在封膜上留下的酒渍痕迹。后封膜在一些早期的塑盖瓶封口的酒上出现较多,如红城牌董酒、五粮液酒等。
最后谈谈换标酒。如今在一些老酒店,经常可以见到换标酒。制假者将一些来历不明的老酒随意贴上这类老的酒标,一瓶“有历史价值的酒”就此诞生了。由于换标酒可以谋取暴利,所以造假者一般会贴年代较早的酒标。鉴别这类换标酒最便捷的方法是:看标与瓶结合处自然包浆和标的自然老化程度,看瓶型是否与当时的主流瓶型契合。
如今在陈年白酒市场上,老假酒、假老酒、打孔酒、后封膜酒还是换标酒都占有一定比例,我本人亦看到不少在江西市场流通的老假酒(如图)。假的一定真不了,无论是何假酒,只要买家具备一定的收藏经验,细细观察,以真酒比照假酒进行揣摩,假以时日便能具备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