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先生的《笑傲江湖》中,祖千秋对令狐冲说过一段“饮酒论”,“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什么酒,便用什么酒杯。”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饮酒的酒具非常讲究,不同于我们现在随便一个塑料杯、玻璃杯,嫌麻烦还会直接抡瓶喝、整缸喝。
对于古人来说,酒与酒具就是一对拆不开的CP,乱配对喝了也不是那个滋味。比如喝关外白酒要用犀角杯,喝梨花酒用翡翠杯,饮百草酒须用古藤杯,喝高粱酒须用青铜酒爵,米酒用大斗豪迈饮之,葡萄酒美酒当然就是配夜光杯,玉露酒要用琉璃杯,绍兴状元红则要用古瓷杯......
不仅如此,每个酒具都能够体现古人对饮酒的浪漫遐想和风雅之至。古代酒具的名字,没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现代人只能张着嘴说不出话,更别提能够分辨其中的不同了。
比如“樽”也作“尊”,是商周时期广为盛行的大中型酒器,专门用来盛酒,那时候的酒叫“鬯”,是重大节日活动庆典用的香酒,一般用尊或爵盛着鬯。
与樽同样为大型酒器的还有卣(yǒu)、彝、罍(léi)等,中小型酒具也有爵、斝(jiǎ)、觯(zhì)等,与我们常见的文字相比,酒具的名字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也可见古人对饮酒器具尤为重视。
因为酒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意义其实是很非同一般的。在那时候,酒远要比粮食更珍贵,贫穷年代只有皇室贵族才能够享用,还一度被作为战略物资,并且还经常与大型祭祀活动关联,让先民得以与天地鬼神进行“沟通”。
另外,酒具除了用来盛酒、喝酒之外,也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礼学与文学的发展。
宴会上,会有专门的傧相带领贵客们入席,还会以各种酒具献酒三次才能开始喝酒,喝多少、用什么喝也有严格的规定。
皇室贵子、文人墨客,喝得尽兴时还会以酒具做题吟诗一首,“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三国时期曹操三子曹植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用铜酒樽温酒时酒香四溢、热气蒸腾的场景。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白居易所写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正是冬天小炉配套青铜温酒器,数位好友共聚一屋,围着桌子“煮酒论英雄”的场景。
还有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所提到的“曲水流觞”,其觞指的是既有意境又实用、椭圆形状为两侧有耳朵形似羽翼的“羽觞”。
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酒具,引得后人对古人饮酒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