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一扫疫情的阴霾,社会各界对未来的预期充满想象力——经济学家寄希望于央行的量化宽松;地产界寄希望于税费政策;制造业寄希望于供需两旺;商家则把希望寄托在订单回流……那么,酒业的希望寄托在哪里,是否能够如愿实现呢?
笔者认为,酒业的复苏,最终还需要寄托在内外两重因素,而路径也必然遵循两方面的变量法则。
过去的三年,酒业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已经得到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手握现金的龙头生产企业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而前提是市场的动销保持在厂商各方的底线之上。当持久的低动销,甚至无动销成为常态,库存给商家带来的只有压力。这个内部变量不尽快解决好,对行业的复苏速度是有影响的。
经济环境的回暖速度是左右消费的重要砝码。春节过后,《中国酒业》记者在梳理节日期间酒水行业的市场表现,以及商家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厂商普遍的感受是不温不火,并未出现意外中的惊喜,这和之前累积的高库存不无关系。商家一心只求尽快通过节日消化库存,回笼资金,难顾其他。前期库存的压力甚至导致串货和价格失守,都于此不无关系,甚至是诱因之一。信心是最宝贵的,产业链上下应该充分化解这种渠道焦虑,尽快让动销恢复到常态,理顺市场秩序,重拾信心,避免由此带来的行业复苏乏力。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的回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毕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非正常,抑制性消费期。消费市场信心的恢复不可能一挥而就,况且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仍抱有一定的观望,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酒行业要有充分的定力,不能像某些行业一样“不顾吃相”用力过猛,令消费者和舆论生厌;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尽快恢复行业应有的节奏和生态,以期早日步入良性循环。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23年第3期,作者李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