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叫朋友来家里喝葡萄酒,朋友到了之后看到的却是白葡萄酒,不情愿的说到,不是说喝葡萄酒吗,怎么会是白的呢?听到这种情况时,我疑惑的问到:葡萄酒为什么不能是白的?朋友却说,因为我身边的人都会把葡萄酒说成就是红酒,所以我以为你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不过仔细想了想,我们平常喝酒,大致会分成这样两派。
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差异
其中一派是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这些人遵循西方酒文化影响,坚持喝酒需要按照西方传统来,无论是喝酒礼仪还是饮酒方式,都会和西方传统的习惯相似。
而另一部分则是本土派,也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类人,他们喝酒的方式主要是怎么舒服怎么喝。对于喝酒没有规规矩矩的餐桌礼仪,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喝酒只需“吨吨吨”。比起一些花里胡哨的品酒方式,更多乐趣来源还是对单单喝酒这个环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渴了要喝水,我在乎的是水能不能解渴,而不是要怎么喝才解渴。
无论是哪一种习惯,没有说谁对说错,毕竟酒只是一个饮料,怎么喝它,只有喝它的人说了算。下面就以我们平常所常见几种喝酒引起的文化差异为例,看看不同的人对葡萄酒的认知有什么不同吧。
葡萄酒=红酒
众所周知,红酒是属于葡萄酒的一种,红酒的全称是红葡萄酒。常见的红葡萄品种有赤霞珠、梅洛等等。但是不能说葡萄酒就是红酒,葡萄酒是一个大类别,葡萄酒除了红酒之外,还包括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甜白葡萄酒、雪莉酒、波特酒等等。
而葡萄酒=红酒的说法是因为信息误差较大形成的,在葡萄酒文化没有深入内地之前,我们经常在港台电视上看到明星们爱喝红酒,而当时对其他葡萄酒没有什么认知,也可能是知识没有普及,所以就容易把葡萄酒和红酒画上等号了。
喝葡萄酒时喜欢给人装满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我们在给人倒酒时,往往会装满一杯,这样才会显得对人的尊敬。
葡萄酒的传统喝法,是用专门的葡萄酒杯(iso杯或者各种葡萄品种专用杯),倒大约不超过三分之一的葡萄酒,这样的葡萄酒能够充分与空气接触,使不好闻的二氧化硫的味道逐渐散去,并且能够散发出自有的香气。
而有些人依据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倒满满一杯的葡萄酒,直接干。
闻软木塞来识别一瓶酒的风味
同样是电影、电视里出现的情节,一些高档的西餐厅,或有侍酒师在开瓶有年份的酒之后。会将瓶塞装在一个小盘子里给点酒的人看,点酒的人就会凑前身子仔细看一下瓶塞。这种做法就是看一下瓶塞有没出现污染,有没有影响到酒体。
由于电视或者电影没有讲到这种做法是有什么意义,不少人却认为这是在闻香。因为红酒瓶塞会带有酒体一部分的香气,他们会拿起瓶塞放到鼻前,轻闭双眼,摇头晃脑的享受这种香气。
葡萄酒加雪碧
这是一个真正本土化的一种喝法,也是很多人经常议论的话题。
西方文化花了几百年的时间,艰难的将葡萄酒中的糖分提取出来,从而降低了葡萄酒的甜度。对于喜欢甜度的爱好者,也有甜白葡萄酒,起泡酒等符合各种爱好者的品种。
而本土文化追求的是更好的上口,在喝红酒时,常常会有一种酸涩感,许多刚入门或者是第一次喝红酒的人都会觉得这种酸涩感不适应,而添加雪碧去中和这种酸涩感却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我们逢年过节家中都会备有雪碧,这也是葡萄酒加雪碧比较容易搭配的点,雪碧的甜度配上气泡,加入到红酒当中。就变成了人人都爱喝的本土“起泡酒了”,别说是不爱喝酒的人,不少第一次喝酒的人都会觉得很好入口。
回到标题来看,葡萄酒为什么不能是白的,在一些稍微了解葡萄酒文化的人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不少人不会因为特地为了了解这些知识来喝酒,在他们看来,如果喝酒还需要想东想西,未免也会太累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如果你想喝水,你会为了买一瓶矿泉水去了解农夫山泉或者是怡宝的历史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买水的动机就是喝水,换言之,我买酒的动机就是想喝酒,不想去了解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