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酒并非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如今的人越来越离不开酒,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谈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其实,在物质不发达的古代,酒已经超越了很多生活必须品(柴米油盐等),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社交属性。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酒。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小说中就有不少经典的喝酒场景。
比如说曹操煮酒论英雄,讲的是官渡之战前夕,权倾朝野的曹操试图用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雄心,而机敏的刘备通过巧言瞒天过海,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因此,现在很多人依旧保持着以酒会友的习惯,不管是谈天说地,还是交心交友,酒都是非常好的媒介。
但有一点和古人不太一样,古人喜欢煮酒会友,一边煮、一边喝、一边聊,氛围非常的惬意,而现在的人几乎都不煮酒了,这是为何?
一、煮酒御寒?
在笔者记忆深处,也就小时候冬天家里请客,父亲会煮酒招待亲友,其它时候几乎见不到。
我一直以为,煮酒是为了御寒,毕竟大冬天喝冷的对肠胃不好,把酒煮一下,喝起来舒服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身体不会打寒颤。
长大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去年公司年会,老板专门请了一位已经退休的酿酒老师傅给我们做知识讲解,交谈中同事便请教了“古人煮酒,今人不煮”这一问题。
老师傅直言问得很好,这也是他要给大家讲解的一个话题。当然了,老师傅没有直说,而是反问我们,你们觉得古人为啥要煮酒?
身边同事脱口而出:“喝酒御寒嘛,乡下老人都这么说!”
二、古人为何要煮酒?
老师傅笑了笑了,说道:“你只说出了一点,其实这里头的讲究多着了。”
古人喝的酒主要为黄酒、米酒等酒种,这类酒度数不高,口感也都不错,但受制于科学技术,提纯工艺不成熟。
这意味着酒中的杂醇油、醛类等有害物质可能超标,这些物质是引起上头、口干或者头疼的罪魁祸首。
显然,古人也尝到了苦头,那怎么解决呢?
一是,通过长时间的陈藏,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一部分挥发,一部分参与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酒的口感更加醇厚柔顺,香味也更加浓郁,这就是酒历久弥香的道理。
二是,通过煮酒(温酒),可将有害物质挥发掉,因为这些有害物质沸点不高,稍微煮下,不仅口感会好些,喝完也不容易上头。
两个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第一点可能是陈藏备用,第二点可能是急着喝,没有时间陈藏。
老师傅一句话,道出了古人煮酒深层次的原因,让人恍然大悟!
三、现在的人为何不煮酒?
当然,我们最想听的还是现在的人不煮酒的原因。老师傅也没有吝啬,给我们做了全方位的解析。
现代的人选择面广,不再以黄酒马首是瞻,白酒、啤酒、红酒、鸡尾酒等反而更受欢迎。
白酒是蒸馏酒,发酵出酒后还需经过蒸馏这一工艺,而蒸馏的主要作用就是酒精提纯,因此在蒸馏过程中就会去除掉一部分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元素)。
比如“掐头去尾,截取中段”、“精馏控温”等蒸馏工艺都是为了减少有害物质成分。
此外,部分有害物质如甲醇,它的主要来源为果胶,因此在原料选择上会选择一些果胶含量较少的粮食。
所以,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白酒并不需要煮酒,倒出来直接喝就行,所以现实社会中,喝白酒几乎没有煮酒这一说法。
至于啤酒,其饮用的适宜温度为12~15℃之间。
不过啤酒也能煮,但煮过后的啤酒度数会降低,风味也会丢失,而且啤酒中注入了二氧化碳气体,加热会有爆瓶的危险,所以煮酒对啤酒有些得不偿失。
红酒和鸡尾酒的饮酒文化中也没有煮酒这一说法,而且适饮温度都在20度以下,过高的酒温,酒的香味会过于滞重,而且也会造成风味的流失。
因此,现在的人喝酒几乎不会煮酒,一没这个必要;二没煮酒的概念和习惯。不过,在部分爱喝黄酒的地区还保留有煮酒的习俗,你家乡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