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茅台酒的酒友大多听过“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端午制曲好理解,就是端午节制作酒曲,那么重阳下沙是什么,是下沙子吗?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此“沙”非我辈理解之“沙”。
此“沙”乃茅台酒酿造的主要原料——高粱的别名。
那么问题来了,好端端的高粱在别地不叫“沙”,为什么到了茅台就改名叫“沙”了呢?
因为茅台酒出身具有地域特殊性,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酿造茅台酒的高粱也只能是茅台本地生产的优质高梁。这种糯高粱颗粒小、皮厚、坚实、饱满,支链淀粉含量高,只有这种本地高粱才能够胜任茅台酒这种酱香型白酒多轮次蒸煮、翻造的工艺特点。而这种特殊的高粱长相又酷似茅台当地赤水河里的红色河沙。
茅台的老一辈酿酒师们长年在河边挑水酿酒,对本地的酿酒原料——河水和高粱都有深厚感情,本地的高粱又像极了河里的河沙。时间长了,酿酒师们干脆把下河挑水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称为下沙。
下沙也就是每年重阳节到来,制酒工人把整年酿酒用的一半高粱通过开水润透,通过高温蒸煮、摊凉,加入大曲堆积发酵,然后入池封窖发酵,它标志着茅台一年一轮回的酿酒活动的开始。
那么造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个月后,从酒窖里取出下沙时发酵过的酒醅,和另一半新高粱混合在一起,再次蒸煮、再次摊凉,再次加入适量的大曲,再次堆积发酵,再次入池封窖发酵。这个过程俗称造沙。
单从高粱的颜色和工作的场景来看,您是不是很难分清楚下沙和造沙?其实下沙和造沙工艺大同小异,酿酒工人们都需要付出将近一个月的重体力劳动,他们每天凌晨起床早出晚归,每天大汗淋漓。
下造沙的本质不同在于时间的先后、用粮多少、入池发酵到什么程度再加入新粮开始造沙、每次用曲多少等等一些工艺上的细节差别。当然,这些秘密都掌握在酿酒师傅的手里,外人轻易也不能领会。
茅台酒的老酿酒师们有一句老话叫:“煮酒熬糖,谁也称不了老行!”工艺的事太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学会的。我辈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下造沙之后,茅台新酒何时能出来喝到嘴里?事实上茅台酒下沙和造沙都是不取酒的。这就是为什么茅台酒有“九次蒸煮”但却只有“七次取酒”的原因。
为什么下造沙不取酒呢?这就跟我们休渔期只投鱼饵不捕鱼一样,“不捕”是为了来年“多捕”,给鱼儿一个生长周期。茅台酒的酿造同样如此。下造沙的主要目的是淀粉糊化、堆积发酵,前两次不取酒为的是养精蓄锐,让后面的七次酒能够多取、并且取好酒。
说到这里,您知道下沙和造沙对茅台酒生产的重要性了吧。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茅台酒的高品质也是需要夯实基础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以,
欲造“好茅台”,先“造好沙”!
而且,诸君切记!即使是一年后取出来的新酒也不是马上就能喝到的舒适的茅台酒,新酒兴烈,必须存放3年以上,然后经有经验的茅台老酒师老酒勾新酒,再放入陶坛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包装出厂。一瓶茅台酒从原料生长到出厂至少5年时间,需要经过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8000多双茅台员工的手,层层把关,最后才能送到消费者手里。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
在茅台这方小天地里
茅台人就这样坚持着
用茅台传统制酒工艺
用辛勤和执着
为您和每个爱酒之人
酿造优质的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