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岁就混酒圈儿,张卓南在24岁时就通过了WSET Diploma考试,彼时国内通过4级考试的人寥寥可数,如果不是因为最近中澳媒体的一番报道把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头浪尖,或许很多人并不认识这位远离酒圈的90后企业家。
成为焦点的原因是他在澳大利亚投资的一家葡萄酒灌装厂倒闭了,确切地说应该是:企业自主接管。(点击查看:澳洲华人装瓶厂因中国对澳征收高额关税破产 老板是WSET 4级得主)
原本一家普通的葡萄酒装瓶厂的倒闭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时逢中国对澳葡萄酒产业实施“双反“的敏感时刻,余震仍在,加之他的装瓶厂主要是为中国客户服务,因而被澳洲多家媒体大肆渲染为“中国对澳贸易制裁的牺牲品”。
张卓南投资的南方灌装公司(South Bottling Company),图片来自该公司官网
国内的葡萄酒媒体同样没有放过这个热点,还进一步挖出了灌装厂背后的老板Jack Zhang就是张卓南 - 一位早在6年前就考取了WSET 4级的90后。(好吧,我承认是我扒出来的。)
张卓南是通过微信后台联系到我们,没有愤怒,没有指责,没有要求删稿,也没有要求控评,尽管如此,起初的沟通并不是很流畅,第一次发过去的10个采访问题他只回答了一半,从这些略显拘谨的回复中,可以看出他的谨慎和防范。
在澳大利亚投资的华人群体中,有不少人投资了葡萄园和酒庄,知名者如天鹅庄董事长李卫和投资了Seville Estate的广西商人杨一平等。可以说,他们拥有过辉煌的“上半场”,享受了时代的红利,然而,急转直下,曾经如火如荼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供应链格局同样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在吸收时代赋予的光辉与黯然。
商业经济是观察时代变迁的最佳窗口,经此剧变,在澳洲的华人投资者该以何种方式或心态,来开启或面对下一篇章的旅程,正是我们这篇采访想要还原的一个真实的声音。
巧者善度,知者善豫,透过对张卓南的采访不难看出,突发事件之下,个体和企业常常展现于超乎想象的韧性,那些能穿越经济下行周期的机会,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它需要人们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规划和不断学习,以及将目光看向远方。
以下是Vinehoo与张卓南的对话内容(分两次采访完成)。
01
公司关闭: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的“技术性操作”
关于最近中澳媒体报道你的公司倒闭之说,有什么想说的?
首先,我谨代表集团管理团队感谢谢谢各位朋友与客户的关注。
南方灌装公司(Southern Bottling Company ,以下简称SBC) 是南方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负责接管的公司”Duncan Powell”是我们集团指派的专业接管团队,并非第三方介入,为集团主动行为。
在主流媒体刊登接管公告为有限责任公司自愿接管程序的必要程序,受到广泛关注实属必然,在意料之中。
南方灌装公司图片,图片来自该公司官网。
再者,公司选择自愿接管是集团管理层根据当下市场环境做出的技术性操作,我们相信此决策的正确性。集团各公司设立均为有限责任公司,互为有机联合效力,但泾渭分明,互不影响。集团的管理团队与业务团队人员稳定,目标一致,会依旧为市场与广大消费者高质、高效、优惠的提供葡萄酒,我们也将继续增置核心资产,扩张产业版图。
例如,在2021年,南方集团将新收购一处商业物业,以及对现有葡萄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等。
最后想指出的是,公告中具体数字与雇佣人员数字与实际不符,乃指示性用途,目前接管团队仍与我方积极确认中,请勿做错误解读。我个人与关联方是南方灌装厂最大债权人,而非原文中提及的Vinpac公司。
02
鼎峰时期,每年对华供应约1000万瓶葡萄酒
你为什么会在2016年瞄准葡萄酒灌装这个商机?
2016年,我在北阿德莱德爱丁堡工业园区成立了SBC南方灌装厂,是因澳洲对华葡萄酒激增而最早设立的澳大利亚葡萄酒罐装企业之一,归属南方集团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为集团内部客户的订单进行生产,闲余产能对外接单。
当时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进口量与销量呈现急速上升的情况,我们集团发现中国客户对葡萄酒包装的弹性需求,而这些恰好是其他传统澳洲罐装企业无法满足的。
所以,我个人与集团前后抽调了约1000万澳元资金,并将这个葡萄酒灌装厂设立在集团自有的一座占地约1万平米的现代化厂房内,直接为当地提供了超过60个就业机会。
南方灌装公司的员工合影,图片来自该公司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灌装厂全部使用了由意大利进口的最先进的罐装设备,不单满足了弹性的客户订单需求,也在产品品控上实现了飞跃。
按照Duncan Powell的审计,鼎峰时期,SBC每年直接与间接为中国市场供应约1000万瓶葡萄酒,约占澳洲对华出口葡萄酒的5%。未来集团依然会聚焦旗下酒庄品牌的推广与发展,中国市场依旧会是我们的重要市场之一。
03
因企业倒闭而失业的人们才是真正的“牺牲品”
澳媒称你的公司关门是“中国关税和贸易战的牺牲品”,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的灌装厂在设立之初确实是按照长期经营规划的,但自从公司成立之后,许多澳资、中资创建的罐装厂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装瓶厂产能的增加,整体产能也在一段时间后过剩,所以我们也调整了战略方向,开始不做任何产能扩展,仅仅满足当下现有客户的需求。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是对的,虽然今年我们不得不以自主接管的方式结束生产,但我不认为这个项目的结束要单纯归结于中澳关系触礁、贸易冲突等突发事件,商业本身没有那么简单。
另外,我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拿着中国护照的中国投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无条件的支持中方政府的一切决策。所以,与其说企业是事件的”牺牲品”,我更认为那些因为企业关闭而只能失业的的从业者们,才是事件的“牺牲品”。
04
不做只想挣快钱的“二道贩子”葡萄酒中介
许多人质疑,像南方灌装厂这类专为单一市场创建的企业是否存在巨大的经营性风险?
这里我想说,任何企业都有经营性风险,对于我们重要的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客户们的需求,我相信,假以时日,如果澳中关系恢复到以往,瓶装酒出口量将会恢复攀升,我们集团依然会再次考虑投建类似南方灌装厂这样的供应链生产企业。
图片来自南方灌装公司官网。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同从未改变,集团一直坚信全产业链,重资产的发展形式,这也正是我们与一些短暂出现,只想挣挣快钱的”二道贩子”葡萄酒中介,最大的区别所在。
05
亏本清仓已成为部分葡萄酒企业的常态
接下来,你所在的集团将作何打算?
虽然目前南方灌装厂结束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但我们依旧保有了原品控团队,相信他们可以继续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生产企业,为客户带来质优价廉的产品。
可以聊聊关于中澳关系与疫情给行业带来的打击与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中,受限于澳中关系的影响,中国政府对澳大利亚产品,尤其是瓶装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以及最近出台的临时保证金政策,都让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葡萄酒企业遭受了巨大阻力。
南方灌装公司内部一瞥,图片来自该公司官网。
目前的市场情况已经对上游产业造成了集中影响,一些传统黑红葡萄品种收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价格滑坡,一些以往热销中国市场的原浆也出现了类似的明显价格滑坡,亏本清仓已经成为葡萄酒企业的常态。
据我已知,类似SBC的葡萄酒罐装企业,已有超过3-4家出现了资金困难,无法连续规模生产,或者已经在面临闭厂的处境。
而据我观察,目前澳大利亚瓶装酒罐装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的五成以上(包括出口鼎峰时期新建的厂家和原厂家增加的产能),因为除了中国这一类新兴市场以外,传统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目的地国都是以原浆为主,并在销售地进行罐装,澳大利亚国内的葡萄酒消费反而只占整个产量的一小部分。
06
澳洲酒企自救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值得尊重和敬佩”
可以聊聊目前澳洲酒企的应对措施?
拥有大量中国市场的出口企业方面,据我所知有两种代表,一种是无资产的中介公司,既没有葡萄园这一类资产压力,也没有库存压力,更加没有处置雇员的压力,可以随时结业。
另外一种自救方式则是布局了产业资产,有的拥有葡萄园,不得不继续采收酿造,又或者早前囤积了大量的原浆,不得不继续处理库存,一些拥有雇员的企业为了继续生存,要么裁员,要么改编。
图片来自南方灌装公司官网。
而在展开自救的企业中,我所知道的积极方法中,有的开始引入其他国家的葡萄酒,留住客户资源,有的开始布局烈酒等不被制裁的澳大利亚酒水产品。
大家的自救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每个企业针对自身情况所展现出的商业智慧,都值得尊重与敬佩。
07
十几岁到澳洲上高中,夫妻两人都是职业企业人
灌装厂这个项目结束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南方灌装厂结束以后,我们公司其他业务照常运行,资金充沛(也许比继续持有SBC要更加宽裕),我继续执行我的职务要求,也会继续留意未来2-3年,澳洲葡萄酒产业里优质的抄底机会,继续投资。
相比与世界其他主流产酒国的行业资产,澳大利亚始终是一处洼地,我长期看好。
我个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十几年前来到澳大利亚上高中,读大学,主要在澳中之间奔波,目前没有定居地。
自己创建的公司破产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企业自主接管,或者破产,都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方法手段,集团早在去年中,疫情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计划与准备接管事宜。
我与我太太都是职业企业人,我们的家庭背景均为企业与投资,所以我们并没有因为企业进行接管而感到惊讶,我们相信这是正确的决策。
08
会带新产品参加4月份春糖!
面对市场窘境,南方集团又有何应对措施?
我们集团针对于目前市场情况的方法中,除了结束一些不必要的业务,保存营业性资金之余,也在积极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保持团队的可持续性。
值得庆幸的是,在集团旗下众多的企业中,除了SBC结束营业以外,其余企业都在正常运转,人员稳定,资金充沛,2021年份的采摘与压榨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中。
图片来自南方灌装公司官网。
针对4月份久违的成都糖酒会,团队准备也已接近尾声,会带着新产品,新模式在两个会场与各位客户朋友见面。时至2021,集团最年轻的酒庄已经73岁,最老的也将迎来百年华诞。新冠疫情与贸易摩擦,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将会被抚平。
最后,我想感谢集团所有的同事们,尤其是华人同事们,他们是海内外华人勤恳、敬业和奋斗的缩影,也祝愿所有在逆境中的同行们,自立自强,生生不息!
写在最后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很快,但人们却时常对漩涡的后果和真相置之不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丧失了探讨的耐心和勇气,然而,没有后续的跟踪报道只会造成更深的隔阂。因而,在跟张卓南沟通的几天里,我自己也在反思。
而如何从不同的切口思辨、多维地看待世界,避免因噎废食,也成为我们每个人在如今纷繁舆论环境中需要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