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
亲朋相聚,
难免要在饭桌上喝两杯助助兴,
让气氛能够更加热烈一些~
但总有人不光自己喝得嗨,
连劝酒的花招也十分百出,
导致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啥叫不能喝?酒量多练练就有啦!”
仿佛这样就能从“一口倒”进化到“千杯不醉”……
但问题在于
酒量是根本就
练!不!出!来!的!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说说“练酒量”这件事
到底为什么行不通!
我们常说的“酒量”指什么?
△ 来自“百度百科”
一般来说,“酒量”其实就是指人在喝醉前所能摄入的最大酒精量,但要想弄清“酒量”因人而异的原因,还需要先理解酒精在进入体内后是如何让人“喝醉”的!
酒精在体内如何代谢?
“酒量”的大小与人体代谢、分解酒精的速度有关。在饮酒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但只有10%左右的酒精能通过尿液或呼吸等途经直接排出体外,其余则随着血液在身体里循环后到达肝脏进行代谢。
在这个过程中酒精主要会进行两次转变:
乙醇脱氢酶把乙醇分解成乙醛和水,
乙醛脱氢酶2(ALDH2)再把乙醛变成乙酸、
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排出体外。
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复杂的需要酶进行作用的化,在上面两个反应中,“酶”就起到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可中间产物乙醛对身体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会造成人在喝酒时满脸通红、心跳加速、神经紧张等现象……如果肝脏中乙醛脱氢酶的含量高,则表示酒精被分解的速度更快,人在喝酒时也更不容易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量越好。
但是肝脏中的这种酶的含量几乎只与遗传因素挂钩,所以身体分解乙醛的效率是由自身基因决定的,想要靠后天练习是练习不出来的。
在澳大利亚此前对双胞胎的醉酒研究中,也发现同卵双胞胎之间的醉酒频率和阻力更加相近。该研究的领头人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Wendy Alutske在《生活科学》杂志中表示:“我们已经发现,基因基础是醉酒的大‘嫌疑’。”
为什么多喝酒会产生酒量变好的“错觉”呢?
但可能会有不少人表示疑问:既然酒精的分解速率是“天注定”的,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喝的越多越不容易醉呢?其实,这是因为身体对酒精的耐受程度提高了!耐受程度高并不是酒精的分解速度加快,而是相同量的酒精,对身体功能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变得更小。
在功能性耐受中,我们的身体在饮酒后的解酒能力其实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我们的大脑和神经却对酒精的敏感程度越来越低,让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醉”。
此外,人们对酒精的耐受度也会受身体的健康程度、体质特点等因素影响,即使是同一个人,“耐受度”也并不总是相同。例如,我们的“耐受性”可能在心情好的时候变强,却在空腹时候变弱,这也就解释了酒量会忽高忽低的原因。
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使提高了“耐受性”也不能减少乙醛堆积对身体所产生的伤害,一昧地硬扛,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因此,也建议体弱多病和精神压力大的人不要去“练酒量”,注意切勿空腹饮酒,喝酒时也尽量选择低度数葡萄酒,并在喝酒的同时也要大量的喝水,既可以避免身体脱水,又能稀释体内酒精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