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诱人的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外国品牌商都使出浑身解数来推广自家的葡萄酒。好的酒质固然重要,然而为自己的产品起一个入乡随俗、朗朗上口、引人遐思的中文译名也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之举。一个好名字对于品牌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如同一篇文章的好题目、好开头一样,能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一个好听易记的酒名,就足以你的葡萄酒可以抢先夺得消费者的关注。好的酒名具有很强的识别和引导购买的作用,能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款四级名庄酒周伯通城堡干红葡萄酒,我很好奇国外庄主也是金庸迷吗?他是有多么懂中国啊。这款酒的法文名字chateau branaire ducru(伯奈尔庄园),中文名周伯通的来历是出自这里:“周伯通”不但与“branaire-ducru”发音相近,而且给人一种逍遥自在的感觉,正好表现出此款佳酿之特气派。
其实进口葡萄酒的命名和翻译是有其营销和传播学上的规律可循的。以外文葡萄酒品牌翻译成中文名称为例,主要有三种方法,它们又代表三重不同的境界。
种方法是最常见就是音译,这是重境界
这一种翻译方式比较直接,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纯粹音译,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含义,也难以有什么品牌联想。音译过来的酒名字数两字,三字也可。不能超过四个字,超过四个字消费者很难形成记忆,如果再拗口注定是个失败的名称。
比如,大宝城堡实在是个听过一次就不会忘的名字,从市场推广角度上不是件坏事。可作为左岸圣祖利安村精致复杂,拥有超高声望和悠久历史的四级名庄,在同名某大众润肤露的广告语“我跟我媳妇说:你也弄瓶贵点的啊。嘿,人家就认准大宝了。”深入人心在前的情况下,定位多少被拉低了。
第二种方法是意译,此乃第二重境界
根据酒品外文名意思来翻译,从意义出发,也可以适当美化,这种翻译方法同种的音译一样,是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式。
举个例子,法国波尔多著名的二级酒庄chateau montrose翻译成玫瑰山。其实就是把名字中的“mont ”翻译成“山”, “rose”翻译成“玫瑰”,合起来就是“玫瑰山”,但是“玫瑰山”的发音和“montrose”完全不同。
第三种翻译方法是“音+意译”,这才是译名的最高境界
即中文翻译的品牌发音既要非常接近外文的发音,同时字面意义还有和产品的定位相匹配。最成功的品牌莫过于醍恩的明星品牌tyrone被翻译成藤域了。
藤域名字来源于希腊语“tyrone”。在藤域官网中我们看到,“tyrone”中间的字母r化身为一株葡萄藤蔓,庇护着葡萄美酒。前面“ty”是藤域的简写,也是藤域中文名称的音译。后面的one寓意着藤域城堡干红在法国葡萄酒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和“tyrone”本身的“领主”、“统治者”之意不谋而合。一款酒名有如此好的意境,相信谁也不会拒绝。因此,从市场反应上看,藤域在全国市场每年有数十万瓶的销量,好的名字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三种翻译方法在酒商的营销实践中都有应用,然而根据分析消费者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第三种品牌翻译方法:即音译加意译。原因很简单:英文表音,中文表意。中国人看到中文品牌名称首先会联系到品牌的文字含义,而外文品牌经过音译而成的中文品牌,其品牌文字可能并无具体含义。因此多数情况下,中国消费者更接受“音加意译”的翻译方法,这样兼顾了发音上的近似,便于和国际接轨,同时做到了品牌含义和产品定位相匹配。
众多优质酒品的中文译名都是采取的第三种翻译方式。比如:genese品系酒,“珍娜斯”既接近外文的发音,又有着“创世纪”的美好寓意。还有passion品系酒,“波松”非常接近外文发音,同时字面意思“热情“还和产品定位相匹配,彰显了波松酿酒师对酿酒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把美酒奉献给广大葡萄酒爱好者的无限热忱。
综上所述,用符合传播科学的方法进行进口葡萄酒品牌翻译,可以对占领市场份额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则可能给此款酒在市面上的宣传推广造成一定难度。
进口葡萄酒取名一直被多数进口商重视,但是真正把这件事提升到品牌和战略高度层面,像醍恩酒业这样做的红酒企业却为数不多。醍恩基于定位理论总结出“起名四要”对酒名翻译很有帮助,在这里分享给大家:1、中文名应有助于产品定位;2、产生品牌反应;3、有利于传播;4、有个性,避免混淆。
一个好的中文译名,对葡萄酒真的是太重要了!再遇到进口葡萄酒取名的情况,对照“起名四要”外加第三种翻译方式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红酒译名有招,为抢占市场鸣锣开道!
来源: 周琦 醍恩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