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报》记者 张瑜宸
如今酒的品类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细分。所以在市场上,谁能抓住制高点,谁就有先手棋······
7月下旬,工信部发布了上半年酿酒行业运行情况。
据统计,今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白酒产量达到375万千升,同比增长0.4%。另据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透露,上半年,规上白酒企业的销售收入达3436.57亿元,同比增长16.51%;利润总额达1366.7亿元,同比增长34.64%。
总体来看,尽管产量增幅不大,但业绩表现却格外“亮眼”,这也说明酒业的集中度愈发明显,市场不断向头部企业聚拢。但不容忽视的是,酒业除了有市值很高的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外,也有众多的中小企业。那在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国酒业如何迈向“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9月16日,在“秉承馥香,润启华章”第三届金种子馥合香手酿开窖节暨馥香白酒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给出了答案。
首先,“专”就是始终秉持专业精神,提高酒企专业化发展能力。
作为发酵制品工业,酒业的专业性很强。由于品种、香型、调制、酿造的工艺、技术、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传承不同,不同酒企具有各自的专有“绝技”,一些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门优势。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是酒企未来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化还表现在不盲目扩张,专注于做“好酒”。
“前十几年有相当多的企业发展多元化。多元化也不是不好,叫多角化经营。但酒企的主业是什么?现在反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企业才能够走得长远,才能基业长青。”任兴洲指出,酒业的“专”除了专业性外,还表现在做好主业上。
其次,“精”就是坚持精细化发展。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坚守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强化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不断提升专有技术。同时,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对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任兴洲表示,精细化还表现在酒类行业标准和质量的精准化。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将调香白酒从白酒分类中剔除,明确其属于配制酒;并明确液态法和固液法白酒不得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无疑,“新国标”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白酒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也推动了酒业往精细化发展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第三,“特”就是坚守特色化发展。中国酒业特别是白酒行业是具有特色发展特点的行业,产品、香型、度数、酿造工艺、特色产区、品牌、包装、营销都构成了不同企业、产品和品牌的特色。特别是顺应消费趋势的变化,不少企业努力进行产品特色创新。
“当然,对什么是特色化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任兴洲指出,有的人认为,在白酒上标注“特供”“专供”“特制”“特需”等字样就是特色化发展,这是一种误区。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1版)》中,要求对白酒标签不得标注这些字样,这些噱头不是真正的特色化发展。
“真正的特色化是什么?一定是在产品、工艺、技术、营销上的特色化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个新的香型出来需要如此多的时间。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不能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这些都是酒企在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任兴洲说道。
最后,“新”就是坚持创新发展。“专精特新”的灵魂就是创新,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延长酒企的生命力,提升竞争力,增强发展力,才能提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些人说我就是传承几百年几千年的老工艺法,我怎么创新?创新就没有传承了。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传承和创新并不矛盾。”任兴洲分析指出,酒业是最具有历史传承特点的行业,也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新工艺的行业。无论是产品创新、技术工艺创新、品牌创新,还是营销模式创新,甚至酒类的创新从来都未停止过。
“我们发现,如今酒的品类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细分。所以在市场上,谁能抓住制高点,谁就有先手棋。”在任兴洲看来,创新还必须是名符其实的真创新。例如,在《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1版)》中,明确要求酒企应建立年份酒质量安全标准,其标签应如实标注所用各种基酒真实年份和比例。这是对企业行为的规范,也是通过标准和制度,对货真价实创新行为的真正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