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南宋的杭绣,曾专用于宫廷刺绣,其工艺复杂甚至被用来“绣龙袍”,并以“传女不传男”的方式延续了千百年,近代动荡的时局令杭绣几近失传。而今,赵亦军成为这门工艺唯一的传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保护杭绣工艺,杭州设立“杭州美艺锦绣合作社”,召集了仅存的7位杭绣老人进行教学,14岁的赵亦军就此与杭绣结下长达半个世纪的缘分。然而到了1985年,杭绣已是鲜为人知的绣种,同期学习杭绣的同学也只剩赵亦军一人,作为“男工杭绣”的他,也成为了杭绣唯一的传人。
如何将杭绣传承下去?数十年里,赵亦军手中的丝线绣出了最亮眼的传承路。佛像成为他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其中最大的一幅《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了532个人物,背面则绣了7221个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整幅作品花了整整17年时间,其门幅之大、人物之多、耗时之久、针法之全,在杭绣工艺史上绝无仅有。
在赵亦军看来,将佛教艺术与杭绣艺术融为一体,是他为宫廷杭绣找到的新的载体。曾有收藏家开价数百万购赵亦军作品,都被他一一婉拒。“我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卖的,它们都是市面上找不到的参考资料,要将它们保存下来。”除了日积月累琢磨工艺,赵亦军还致力于理论研究,完成了《源自南宋宫廷的杭绣》等著作。
如今,已是73高龄的赵亦军依然每天坚持在工作室刺绣8小时,“我认为杭州宫廷绣是姓‘杭’的,我作为三代杭州人,有义务将这门珍贵的手艺留存下来,让后辈们能看到杭州有这么美的东西。”一根绣花针,50年光阴,赵亦军在杭绣的路上孤独前行,用一人之力守护着传统宫廷杭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