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唐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52岁的李白来到古赵都邯郸,看望在清漳(今邯郸广平)当县令的侄子李聿。
叔侄亲如父子,相距千里迢迢,又时隔多年相见,有千言万语,都要在宴席间把酒言欢,饮中叙旧,再加上李白喜酒,遇到素有“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的邯郸佳酿,难免要多饮几杯。酒至微醺,给侄子李聿写就一首酬赠诗,《赠清漳明府侄聿》诗中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清漳县到处是桃树、梨树,不仅浓阴匝地,而且还溢满香气;碧绿的漳河水从城东南缓缓流过,帆船点点、渔歌互答;大堤上长满了茂密的桑树林,高耸的树枝仿佛要伸到天上去,美丽的清漳姑娘不知道化妆,白天成群地提着笼子去采桑叶;夜晚缫丝的机杼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最后诗人不忘对侄子的执政能力还大加赞赏了一番。
李白在邯郸游历期间,遍访名胜,饱饮佳酿,辞别送行宴席后,醉骑黑鬃白马,踏上了邯郸古道。醉眼看花花也醉,扬鞭急行柳成行。李白乘醉登上了邯郸城楼,极目遥望,不禁思绪悠悠,凭栏凝目,想到叱咤风云的古赵名士廉颇、蔺相如,想起了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及门客毛遂,赵地皆慷慨悲歌之士,醉意书成《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出自《全唐诗》第185卷第017首)长诗。
太白诗意夜宴图
公元752年,李白经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到洛阳,之后又来到永年、邯郸等地,并且在途中游览了邯郸丛台、铜雀台等名胜古迹。其间,李白诗兴大发,借古抒怀。《邯郸南亭观妓》即写于此时,“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此诗赞美燕赵歌妓的美丽容颜与曼妙的歌舞表演,抒发了时光易逝、良辰美景难再和功业渺茫、人生若梦的感喟,隐隐透出诗人渴望实现抱负的情怀。
丛台酒文化浮雕墙之洪波台置酒观兵
天宝十一年秋,李白受友人之邀,准备北上蓟门时,官府邀请其参加征讨契丹的发兵仪式。李白在邯郸登洪波台上,置酒观发兵,台下军威雄壮,士气豪迈。李白高擎酒杯,意气风发,写下了《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水为酒之骨,酒为诗之魂。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时的高雅情调,酒助诗兴,诗借酒力。“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赵都美酒曾吸引了历代众多诗人文豪到寻古探幽,品邯郸美酒,抒燕赵慷慨悲歌之情。相传李白曾在邯郸一带游历,饱饮佳酿,留下描写邯郸美酒的诗词达十余首之多。
邯郸自古就是善酿之乡,被誉为“粟之都,酒之源”。丛台酒业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赵文化和酒文化,素有“南有茅台,北有丛台”之美誉。如今在邯郸无论走亲访友,还是有朋自远方来,都要聚上三五好友,温上一壶丛台佳酿,畅论燕赵慷慨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