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柚子,最近难得有时间,梳理了整个白酒行业近70年的历史,也是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希望能对热爱酒文化的你,起到帮助作用。
从1949年的年产10.8万吨到最高年产960万吨,从纯手工酿酒作坊到半机械化生产,从行业销售200万到1万个亿,从1945年到2021年,白酒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说起白酒我们都很熟悉,但对于白酒的历史,其实我们知之甚少?特别是酿酒行业的初期,有记载的酿酒史料少之又少,这个系列的内容可借鉴的史料不多,如有纰漏,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整个酿酒行业从1945年的日本投降以后算起,到1955年,这10年时间奠定了我们国家的白酒工业基础,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大名酒厂,五粮液,茅台,汾酒,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贡等等,你能想到的名酒企业,基本都成立在这10年时间,从这里开始,全国的酿酒作坊开始不断的合并成为国营酿酒厂,或者公私合营酿酒厂,因为在当时大的背景下面,就是工商业改造,酒类专卖,粮食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开始实施。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酒厂的运作模式十分简单,只需要负责酿酒,酿酒原料采购和酒类销售,都由专门的部门负责,而且当时的酒厂规模并不大,基本都是一些酿酒作坊,东一块,西一块,规模并不集中,很多国营酿酒厂,工人一共也只有7.8个人,上点规模的也就3.40人,这个规模在当时已经算大的国营酒厂了,人数多了,对于当时酿酒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当时的酿酒方法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当时酿酒行业属于重体力劳动,因为你要出窖,上甑,贪凉,出甑,入窖,都是纯手工完成的,并不像现在可以依赖各种机械,酿酒行业真正实现半机械化生产,要到70年代后期才可以,如果你非要说当时他有什么机械化,我不知道手里的铁锨算不算?要不然就是独轮车,当时酿酒原料的破碎,都是用驴来拉墨来实现的,这个需要驴一直拉,一直拉,拉到原料破碎为止,然后再上甑蒸煮,而且当时的甑也跟我们现在不一样,跟现在农村用的地锅有点相似,在地锅的上面加个甑,甑上面在放一锅水,蒸酒的时候烧点柴火就可以了,这就是50年代初期,主流的白酒酿造方法,这也是建国初期大力发展白酒的原因之一,入门简单,没有技术要求,吹糠见米,有助于原始的资金积累。
我说道这,可能有小伙伴就要反对了,那为什么不发展黄酒呢?黄酒发酵时间更短,出酒率更高,积累原始资金速度更快,其实我也想说这一点,这个主要是跟酿酒原料有关系,我先声明一下,大家一定要记住,后面我们会反复提到,就是酿酒原料短缺,从1945年到1980年之间,这个时间段的中国,物资都是极其匮乏的,特别是粮食,因为我们当时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需要出口粮食赚取外汇,来完成工业化,也就是利用农业剩余来建设工业化,这个就刚好跟黄酒的酿酒原料产生了冲突,黄酒酿造原料主要是稻米和小麦,跟我们口粮发生冲突,但白酒不一样,白酒虽然也用小麦,大米,糯米,但它的主要原料是高粱,跟人的口粮不冲突,毕竟没人拿高粱当主食吃,而且价格相对便宜,在当时更具有优势,这也是制约黄酒发展的原因之一,在时间线上面就落后了30年之久,这也间接促成了现在酿酒业的格局。
更多内容,持续关注大柚子的白酒江湖。
我们下期接着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