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行业而言,我们只有“产品”没有“作品”,标准化、工业化不允许有“作品”出现。作品是个性化的产物,流水线不允许哪怕一丁点的创造性出现,每一个环节的细微误差都可能会导致全线停摆。
然而标准化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掌握产品生产的全部技术密码,并能够将之分解为标准动作,再翻译成机器语言得以实现。
每一瓶酱香酒都是一件“作品”
直到今天,酱香酒酿造的技术秘密,还不能被现代科学所全部破解——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秘密也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秘密——它是大自然的秘密。
正因为我们还不能完全破解酿造酱香酒的密码,使酱香酒的酿造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具有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每一个人对酱香酒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酿造环境甚至不同的心情之下,得到的产品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瓶酱香酒都是一件“作品”,水平高的,就成了“艺术品”。
师徒父子,代代传承,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讲究的是天赋和灵感,这就好像门派武功,有的人是中神通王重阳,而有的人则最多只能是丘处机。
酿酒行业是工匠精神的最后领土
2017年,“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当中大胜人类,柯洁、古力、李世石等人类高手纷纷败北,思想家们不仅大惊失色,人工智能不得了,人类危险了,要认真思考将来谁统治谁的问题了!
其实,河曲智叟们大可不必惊慌,围棋是有规则的,这就像风大侠清扬曾经教导我们,有招必然就有破,无招则无可破,“无招胜有招,这是独孤九剑的根本要义。”酿酒没有规则,根本就没有招数,不信,让阿尔法狗来酿杯酱香酒试试看。
1721年,出生于英国兰开郡的工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既是纺织工,又是一个手艺灵巧的木匠。43 岁那年,他无意中发现把一组纱锭由横排改为竖排,并用一个纺轮带动,可大幅提高效率,这位手艺精湛的木匠第二天就造出了一台效率可提高八倍的纺织机,并用他女儿的名字命名,这就是著名的珍妮纺织机。
珍妮纺织机引发了英国棉纺织业提高效率的发明热潮,从 1764 年第一台珍妮机诞生,众多机械发明让英国棉纺织业只用了 20 年就基本实现机械化,到 1830 年,手工作坊全部被蒸汽机动力的工厂取代。这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开始。
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以后的大约100年时间内,横行天下称霸世界,殖民地遍布全球,自称“日不落帝国”。机器工业带来的劳动组织方式改变,使这个国家迅速强盛,掌握了全世界秩序的话语权。
有观点认为,在工业化时代,“工匠精神”在大部分时候像是一种笑话,更像是一种安慰。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在大规模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化、数字化的时代,如果能够找到更为高效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资本一定不会放弃,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家能够左右的,它是历史自然选择。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卓别林,在他的著名电影《摩登时代》中,不遗余力的表达了对工业化的思考——人与工具之间,谁才是主人?在工业化的时代,谁才是这是世界的主导者?
这差不多是人类思辨的终极问题。实际上,技术进步带来的恐慌,每个时代都有,这并没有什么好惊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直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大部分还没有思考清楚。
乐观者引领技术进步,心事重重的哲学家们则眉头紧锁、夜不能寐。
在工业化时代,人的作用变得次要,人逐渐退化为机器的附庸,标准化不允许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当然,或者说在工业化时代,人们的地位变得高尚,人们从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喝杯茶,看看机器们挥汗如雨,人们则悠闲的一伸手,“嘣儿”的一声弹去无意飘落在休闲西装上的烟灰。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化,然而在那些传统行业,工匠精神依然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酿酒,尤其是酿造酱香酒,现代科学在它的面前基本上束手无策,它依然带着人类的温度,是工业化时代为数不多的“以人为本”的行业。
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基地
1975年,由国家科委领衔,贵州省科委具体组织实施,探索在茅台镇之外酿造茅台酒的可能性,最终选址在遵义北郊董公寺的石子铺,命名为“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基地”——这就是今天珍酒厂的发端。
酿造酱香酒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酒酿妥之后,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储存才能老熟,一般至少需要5年。这个过程只能交给自然,人们只能抱着手在旁边看,技术高超的酒师胸有成竹喝茶抽烟,心里没底的则急得团团转——这有点像扎金花,不到最后开牌的那一天,不知道谁是清一色谁是豹子谁是最后的赢家。
具体到“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既然是“试验”,就要有探索精神,革命,没有破坏性就没有建设性。
当时的“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是“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能够调动全国上下各种资源。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四川大学、贵州农学院等单位都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来,试图解决“长期储存至少5年”这个难题,因为,时间是酿造茅台酒最重要的成本之一,或者直接就是最重要的成本。
科学家们并不懂得酿酒,各自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简直有点丧心病狂。他们采用了包括用紫外线照射、用中子束轰击、放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各种匪夷所思的探索方法……
结果,人们惊喜的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用!要使酱酒老熟,还是只能老老实实的储存5年。
各路不好意思的科学界大神饱饮美酒之后,性情洒脱的就抱一抱拳,崖岸骄矜的则挥一挥手,纷纷哂笑而去。
酿酒的事,还是交给酿酒人解决
张支云
一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酒师——张支云,开始出现在“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人们视野中。
实际上,张支云对珍酒的技术传承而言,既是操作者又是代言人,在他的身后,是茅台地区数千年酿酒传统的结晶,茅台酒厂数十年的探索发展,珍酒——也就是“易地茅台生产试验”十余年的大胆尝试。
我们要厘清珍酒的酿酒思维发展脉络,至少要追溯到茅台酒厂的前身“成义烧坊时期”。建国以前,茅台地区最大的3家烧房是成义烧房、恒兴烧房、荣和烧房,其中又以成义烧房资格最老、名气最大。当时在成义烧房担任酒师的,就是张支云的师父郑应才。郑应才没有儿子,张支云以“干儿子”的名分实际上享受亲儿子的待遇。
张支云也许就是那种“天生的酿酒人”,现在90多岁的他,每天还要喝二两酒,耳聪目明,谈吐间颇有幽默感,笑声呵呵,爽朗痛快。
1940年前后,年不满20的张支云拜郑应才为师父兼干爹,当时郑应才已经80多岁,80多年的深厚积累,就看张支云的领悟能力了。
显然,张支云是个聪明人,1948年,23岁的张支云出任成义烧房的“副酒师”,实际上郑应才当时已经不管具体的事,张支云是事实上的负责人。
建国以后的1950年代初期,成义烧房、恒兴烧房、荣和烧房组成了茅台酒厂,这也就是现代茅台酒厂的来历。张支云作为成义烧房的酒师,一起加入到了茅台酒厂,并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务。
1975年,“茅台酒易地试验”项目开始,张支云作为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与当时从茅台酒厂各个领域抽调出来的精英郑光先、杨仁勉、林宝财等几十号人,来到遵义北郊石子铺,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成就了今天珍酒这一番宏伟的事业。
张支云是“唯一一个”跨越经历了成义烧房、茅台酒厂、珍酒厂三个时期的人,他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跌宕起伏光辉绚烂的人生,注解了珍酒作为中高端酱香型白酒知名品牌的血统密码,他是为数不多的“工匠行业”中,最能说明“工匠精神”的那个部分。
王忠汉
在1990年代开始从事酿酒技术工作,现在担任珍酒公司副总经理的王忠汉,是张支云的亲传弟子,而年不满40主持珍酒技术、研发工作的另一个副总经理雷安亮,则是王忠汉的弟子,从辈分上来说,他要叫张支云“师爷爷”。
逻辑性好的读者们将会注意到,张支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王忠汉则是个中专生,到了雷安亮,已经赫然有了研究生学历。
与时俱进无疑是事物发展的正确道路,学历的高低当然并不代表水平的优劣,然而从各个时期活跃在珍酒生产技术第一线的“工匠们”的教育背景而言,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唯有一以贯之的精雕细琢工匠传承,在精神层面代代相传,它像“内功”一样,规定了每一代珍酒人面对酿酒、面对技术、面对自然的态度。
雷安亮
知识分子就是善于总结,善于发现规律,年不满40的雷安亮,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已经取得了若干重大成就。
遵义跟茅台镇的气候不一样,茅台海拔400多米,遵义800多米,年平均气温比茅台镇低3-5℃,雷安亮团队对遵义的实际气候环境条件进行了科学分析,在坚守传统优质酱香工艺基础上,他组织技术人员科学总结分析了珍酒40多年的生产数据,完成珍酒酿造工艺定型,近年来产质量都很稳中有升。珍酒酿制技艺也于2018年成功入选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酱香酒的品质评价,因为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大多数都是一些“感性语言”,惟因其是感性评价,对酱香酒的品质追求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通。雷安亮说:“为了更好地追求对珍酒品质的极致体验,我们开展了酒体储存对口感变化的研究,在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宁愿增加储存成本,创新性地开展‘瓶储’工艺,这样出厂面对消费者的产品更加的柔和、老熟、怡人。我们投入资金对白酒风味物质来源进行研究,申报了省级科技项目《产白酒醇甜风味物质微生物筛选及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珍十五酱香柔雅、甘甜爽口的口感风格。”
显然,从雷安亮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知识的富集使得酿造酱香酒这一古老的手艺,逐渐露出了真实的面目,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决酱香酒的生产密码,但是科学提供给了我们探索的武器。
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将永远贯穿在珍酒的产品精神中去,而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许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满足。到那时候,珍酒就像一匹调教好了的千里马,按照你的意思,登州过府,日夜奔腾,海阔天空。
作者: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