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在一次活动上向嘉宾们阐述了目前经济形势下消费者的口感喜好:
“我们以前喝白酒的时候,都希望是高度,因为高度酒有酒味、有酒劲,那时候酒是稀缺商品,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奢侈品,不是有钱街上就能买到的,还需要批条,那时候大家希望中午喝了晚上打饱嗝还有酒味,晚上喝了第二天打饱嗝还有酒味。现在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前的稀缺白酒已经变成了品种品类都很多的商品。大家在消费时,不管是在朋友聚会还是在应酬时都希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大家现在在追求中度,低度,同时酒感设计要低酯,这一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来的白酒香型分类,现在大家只追求好喝、轻松、不上头或者说是不头疼。
行业核心人物的观点可以让人准确的把握行业现状并预判行业未来。抛开在浓香型白酒基础上不断改良口感的浓香领袖泸州老窖不谈,近来,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弱化、取缔香型的声音都不绝于耳。诚然,有很多消费者喝了一辈子的酒都只知道品牌而不知道香型,甚至很多业内人士也不能一口气说清楚白酒的十几种香型,但这并不妨碍白酒香型依然是细分白酒种类的一个重要标准,以前是,现在是,未来还是。香型是构成中国白酒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也是很多酒企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强弱香型之争
+
前段时间行业中盛传的“弱化香型,强化口感”之说,笔者不敢苟同,弱化香型无异于饮鸩止渴,笔者认为,中国白酒现在更应该“强化香型,软化口感”。在世界六大蒸馏酒中国白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中,中国白酒是味道成分最复杂的,也是唯一一个以固态发酵蒸馏而成的烈性酒,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国白酒也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中种类最丰富、风味最醇香、口感最浓烈的酒。复杂的口感和刚猛火热的性格一方面是优势,他造就了中国白酒鲜明的特点和风味,在世界烈酒行业中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在现阶段也成为了劣势,因为国内的新生代酒类消费者在当下更喜欢风味相对简单的酒,国际上目前流行的也是果香、植物香、口感协调、风味相对单一的烈性酒。所以,不论是出于国内市场的现状,还是为国际化做铺垫,中国白酒的香型都绝不能放下,因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香型将会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白酒的最大特色。针对国内市场,我们应该坚持香型的原则,在技术上革新、“软”化酒的口感;针对国外市场,我们更应该加强突出香型,在“净”化口感的同时讲好各种香型的故事。
主流香型之辩
+
经过几十年的市场竞争,目前中国白酒的主流香型已经基本确定为浓香、清香、酱香。其余的各种香型,要不就是依靠品牌势力在市场立足,要不就是以地方消费者为支撑生存,同时受到进阶型白酒爱好者的青睐。
年轻化、健康化、国际化,是中国白酒现阶段要走的路线,毫无疑问,浓香型白酒在短时间内依然会是市场的主流,毕竟格局已定,而且有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等强势浓香型白酒企业作为支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消费者们喝酒就是喝浓香型酒,笔者认为,没有什么会是一成不变的,也许这一次的改变会是消费者从内部自发的转变,转变的趋势也不会是某一种香型独霸天下,而是趋于均衡,首先是浓香、清香、酱香的均衡,其次会是兼香型的异军突起融入到这个均衡中去。
最近,行业内外不少人认为,清香型白酒在国际化这一方面有着其他白酒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一点不可否认,就口感上来说,清香型白酒确实风味相对简单易饮,符合国际主流的口感喜好。但事实上,作为中国白酒最重要的香型之一,清香型白酒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曾是中国白酒的主力香型,市场占有率曾达到75%以上,直至八十年代以后浓香型白酒细分消费需求,加大宣传投入迅速抢占了清香型白酒的市场,此后,清香型白酒就一直被困在了黄河流域。当然,如今经济形势和消费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趋势是趋势,清香型白酒在国际化市场上的优势也许确实存在,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清香型酒企丛中发力、催化。遗憾的是,历史告诉我们,尽管当年清香型白酒大规模溃退有当时消费趋势上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清香型酒企在市场推广和文化宣传这方面做得确实有些欠缺。
2017年,让中国酒行业热血沸腾的一年,复苏最先从行业龙头开始,茅台的一举一动让行业看到了希望,先是53度飞天茅台在1299的价格红线上一瓶难求,接着“鸡茅”飞上天,股价突破700元每股,创食品饮料板块新高。茅台一次又一次突破行业的界限,进入到公众的视野,水到渠成的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酱香热”。酱香型白酒成了很多消费者眼中品质的象征,郎酒华丽转身,青花郎横空变成了“中国两大酱香酒之一”,全然不顾那群茅系子弟们的尴尬,更管不了淘宝店里和各个展会上的那些“茅台镇xx酒”、“xx酱香酒”们的难堪。一些知名的酒企也开始明地里暗地里的做酱香型白酒的相关工作。由于产能、成本、经验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市场上酱香型白酒品质参差不齐。综上,我们平心而论,茅台光环下,酱香型白酒给中小企业留下的机会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多么?
口感可以改良,但香型不可动摇,饮鸩止渴的事不可做,我们应该“强化香型,软化口感”,辩证,客观的分析消费市场中的各种声音,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战略,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香型之路。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
客服微信:V99-jing
长按识别 关注酒通社
免责声明:本公众平台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个人的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认为本公众平台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