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中国酒行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话题。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球贸易的节奏放缓,中国酒行业国际化的进程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这时候从酒行业自身来重新审视中国酒行业的国际化历程,探讨未来中国酒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意义非凡。
对于中国酒行业来说,国际化的必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从国内的角度来说,新旧消费群体的自然更替、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场景的改变,使以白酒为代表的中国酒的市场消费量逐渐减少,逼迫中国酒去海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从国际角度来说,全球所有的酒类品牌都对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虎视眈眈,在中国酒行业做国际化探索的同时,中国本土的酒类消费市场也正在“被国际化”。市场是无情的且残酷的,行业的呼吁只是呼吁,中国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中国的消费者只能喝中国的酒。
中国酒的国际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酒国际化的历史已经绵延数千年,从汉唐盛世到1915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再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酒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酒一直在和中国的文化一起向外输出,中国强则中国酒强。
疫情之年,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正面表现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势必会持续加强,疫情后世界贸易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剧变,这对中国酒的国际化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酒是否具备国际化的条件,能否承其重?我们的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样本,清酒在国内被日本青年称为“老人酒”,但喝清酒吃日料却被国外青年当成一种时尚。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酒的国际化走了很多弯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国际化根本不是真的国际化;“口号”国际化、“广告”国际化是不可取的;在国外的比赛上得了几个奖也算不上是国际化;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国际化呢?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与您一起探讨。
(作者:许益鸣,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