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同行为朋,同志为友。若以酒陪伴,以酒为朋,人生便再不孤单吧。只要杯中有酒,就算是一人独坐、独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感受到那种浩盛的孤独,自言自语地轻道一声:来,干杯!然后举起酒杯小口饮下,仿佛那些过往、那些曾经和自己对坐共饮的好友此刻就在自己身边坐着。
我们对于酒总是有一些难以说清楚的亲近感,这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普遍心理,就像古人习惯于以朋友之礼、朋友之情对待杯中美酒。
古人喜欢以“朋”或“友”来称呼酒,在所流传下来的这类称呼中,以“红友”一名最为人们熟知和认可。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八》中记载道:“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苏轼)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大意就是苏轼从被贬的南方任所北归洛阳时,曾与友人单秀才漫步到常州宜兴黄土村的田野上,当地户主携酒来尉问,称自己的酒为“红友”。明代文人王世贞也在《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诗》诗中称赞:“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
那么,何谓“红友”呢?宋代时期人们习惯以红、白来区分酒的质地:酒红则浊,为劣酒;酒白则清,为良酒。所以“红友”的字面意思就是指劣质的粗酒。当然,在罗大经记载的故事中,当地户主带来慰问大文豪苏轼的酒自然不可能是劣质酒,而只是出于自谦的一种说法而已。后来“红友”这一词也就被广泛地应用,用来代指酒,尤其是待客、迎客之酒。
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红友”还一度成为了一种地方名酒的名字。尤其是清代以后,“红友”也被用来特指一种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酒。清代学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中记载道:“论其品格,亦止如苏州之福贞,惠泉之三白,宜兴之红友,扬州之木瓜。”这种演变其实是很正常的,在早已出现品牌观念的的清代,商家为了打造知名度,所以用“红友”这一为人们熟知的名称来为自己的酒命名也是合情合理的。
以酒为朋其实是以杯中美酒映照出自己的另一面,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我们在酒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与美酒的亲近,也是与自己的一次贴近。
宣传一下头条品酒日活动
最后一天了
店内除2014外一律买五箱赠一箱请在最后一单留言“已买五箱XX,送一箱XX”五箱不同种类茅酒守艺人一样送
感谢官方支持,发放了可以叠加店铺券使用的福利券
领取方法——私信我“福利券”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