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白酒行业变化不小,去年两个国家新标准,一个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都预备在今年上半年实施,这对白酒行业又有不小的冲击。
先是,GB/T 15109-2021《白酒工业术语》及GB/T 17204-2021《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对白酒重新定义,规定:
调香白酒被划入调制酒分类,不算白酒(调香酒:酒精+香精勾兑出来的“白酒”)
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不得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
意味着部分一直以【白酒】自居的勾兑产品,不可再自称白酒!比较典型的就是牛栏山陈酿这类加入了化学呈香物质的酒。
但这样的方式仍然有漏洞,不少企业仍然有打擦边球的空间。不允许称“白酒”,那可以叫“xx陈酿”、“xx大曲”、“xx特曲”等,利用名词上的漏洞浑水摸鱼,以次充好。
于是在2021年12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
《细则(征求意见稿)》有什么新看点?
此稿件最快今年上半年实施,其内容主要涉及到生产相关。其他到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在第三十八条单独点出来了几点:
①液态法和固液法必须标注“食用酒精”
②年份酒标签应如实标注所使用各种基酒的真实年份和比例
③专供、特供这类“神酒”可以歇菜了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征求《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samr.gov.cn)
特意强调这3点,也是现下白酒行业利润大,各种牛鬼蛇神层出不穷,尤其是“年份”“老酒”的噱头,大厂小厂都在作妖。
酒体年份的标注真就一个“乱”字!
这不光是小作坊酒厂乱标注,包括大型老牌酒企,为了卖出高价,也在滥用“年份”数字:
举个例子:习酒的窖藏系列产品最开始叫“习酒窖藏10年”、“窖藏15年”、“窖藏30年”直接把年份和酒体相关联,但这“窖藏15年”里真正的15年老酒占比到底有多少,没人能知道。
现在更是明目张胆的去掉了“年”字,变成了“窖藏10”、“窖藏15”、“窖藏30”,这算是明着说了数字和年份无关,但不少酒友还事不明所以,以为数字=年份。
这也不是习酒一家了,乱用数字是中国白酒行业的传统艺能,很多人就吃这一套。
而在新规《细则》中要求,年份酒必须如实标注基酒的年份配比,确实是好事,说明在逐渐规范化,但这一点在具体实施上明显是有困难的。
首先,如何审查企业是否如实标注?是否有标准的标注规范?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大概率就是继续利用“年份”数字,大打擦边球,浑水摸鱼。其次,年份标注模糊是行业通病,一旦严格要求真实标注,动了“谁的奶酪”,酒企是否配合也是个问题?
目前市面上有清楚、明确标注真实年份配比的就只有潭酒、国台两家,也不得不佩服其勇气。
潭酒不光是标注基酒、老酒配比比例,甚至是7个轮次的取酒配比都有。潭酒真年份系列酒每一瓶的包装盒上也有各个各年份酒体的价格,可以算出该酒最终的售价,信不信看自己,酒厂还是有诚意的。
国台的年份酒虽不似潭酒这样标注的那么细节,但也是把酒体构成说明了的。
比如:国台10年是国台推出的首款年份酒,酒体构成为:15年原酒(16.85%)+12年原酒(26.56%)+8年原酒(48.75%),国台采用的是产品加权平均酒龄为10年。
目前,潭酒的真年份系列和年份潭酒系列都有标注酒体配比、轮次,国台的年份酒系列有标注酒体配比,都是厂家的自发行为,并非标准,标注方式也不相同。
中酒协到是有针对年份酒的认证标准和规范(《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从4个方面对年份酒进行了规范,包括生产准入体系、产品标准体系、按照实物标样检测的检测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体系。企业可以自行申请与认定。
但这个终究不是强制质量标准,想要杜绝年份乱标的情况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