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全国酒友对山东酒友有种特别看法,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山东人豪爽,酒量大。也不乏有些泛着酸意的外省酒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山东人是酒量大,为嘛,那里的白酒度数低,山东人都爱喝低度酒,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山东产不出好酒,好酒还得看川贵。
一说起鲁酒无好酒,很多山东汉子都红了脸,因为在大多数山东汉子的认知里面也多多少少听到过这么几个经典故事,鲁酒薄而邯郸围,国家名酒无鲁酒,标王秦池跌下神坛等。笔者翻阅过大量资料,尝试着给山东白酒正名:山东酒并非薄而无味,而是回味无穷;山东酒并非无能力评选名酒,而是特殊国情下的历史产物;标王秦池祸在产能,败在公关,而非鲁酒酿酒企业的代表。
鲁酒薄而邯郸围。春秋时期礼坏乐崩,楚宣王(周朝子爵)会见诸侯。鲁恭公(侯爵)迟到且带来的礼品酒比较淡薄,引起楚宣王不满。鲁恭公也不高兴,我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公爵)之后,降级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如今指责酒太薄,实在是太过分。在其不辞而别之后,楚国联合齐国攻打鲁国。梁国一直想打赵国,担心楚国支援赵国,于是趁着楚国出兵攻打鲁国之际,发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春秋无义战,弱肉强食;周朝好礼仪,朝闻夕死。在这种背景下,鲁酒薄讲不通。鲁恭公参会有可能带去的是薄酒,不代表就是鲁酒的最高酿造水平。分析一:楚宣王名为子爵,却以王的方式处事,行为僭越,鲁恭公不给他面子很正常,参会带去薄酒;分析二:楚宣王行为僭越,想收拾一下不服管的王族鲁恭公立威,于是找了鲁酒薄的理由;分析三:如果鲁酒本来味就很薄,楚宣王因为鲁酒薄而发火说不过去,除非有一个原因,鲁酒本来醇厚,可鲁恭公带去的却是薄酒,引发楚庄王不满,故而引发战争。
国家名酒无鲁酒。建国初期,国家对白酒提出的目标是,在满足人民生活前提下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还要肩负起为国家节粮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工业部于1955年组织酿酒技术人员和干部进行中国酒界首次大规模技术试点,即“烟台操作法”。烟台操作法,在山东烟威海酿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地的成功做法,酿酒原料多以“薯干”为主,节约小麦、推广麸曲、强化酒母培养,这次试点围绕培菌制曲、薯干固体酿酒以及高粱糠酿酒等操作手法进行科学实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在白酒生产中收效显著,试点推广后第二年即为国家节约酿酒粮食12.5万吨。
酿酒原材料的先天不足,酿造新工艺的率先尝试等,让鲁酒在国家名酒评选中失利。从1952年到1989年,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过五届国家名酒评选,共评出茅台、汾酒等十七种名酒。1952年首届国家名酒评选,茅台、汾酒、西凤及泸州老窖入选。直到1989年第五届国家名酒评选,孔府家酒(山东济宁)获得国家优质白酒(银质奖)。
标王秦池跌下神坛。据有关数据显示,山东是白酒生产和消费大省,建国到2007年,山东白酒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直到2009年被四川超越。在产销大省,没有全国化的品牌,确实有些尴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酒很多企业开始在广告方面进行突破,尤其是争夺央视“标王”。目光回到90年代:1994年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夺得“标王”,“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一时名满天下;1995年秦池酒以6666万元夺得“标王”,销售额从1亿元陡升至3.2亿,1996年秦池酒以3.2亿元再夺“标王”,销售额从3.2亿元飙升9.5亿元。
由于销售额的激增,产能完全跟不上,于是秦池从四川购买基酒用于勾兑。此事经《经济参考报》报道后,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从此秦池走向了下坡路,鲁酒的市场也开始全面萎缩到山东。“勾兑”一词也成为差酒、非纯粮酒甚至假酒的代名词,即使它本是个白酒生产的一道必备工艺。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篇负面消息可以让一家企业垮下,三株仅仅一篇《八瓶口服液,要了老汉一条命》新闻报道,近百亿的三株也轰然倒塌,虽然后来胜诉。
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鲁酒企业不再青涩,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营销手段,都堪比一线名酒,再次腾飞欠缺的仅仅是一个机会。谣言止于智者,鲁酒好不好,喝过才知道。
下篇文章:透明色的酒为何称之为“白酒”?敬请期待。
作者,欧阳千里,酒水行业研究者,独立媒体人,济南酒类协会首席顾问,靠上酒战略顾问,多家平面及网络媒体专栏作家。微博@欧阳千里,微信zuiwengqi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