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日料店门口摆着印有商标、还用麻绳绑着的小酒桶是啥?为此专门建了个微信群讨论,极力称赞可爱,想抱走带回家…
其实这个有浓浓江户风情的小酒桶,是最初的清酒包装。还真有一定的历史故事。
借着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酒包装的那些事儿。
江户时代,清酒从关西运送到江户都是用木桶。
早期走陆运是马背运输的二斗樽(36 升/桶)。后来为了降低成本,改成海运四斗樽(72升/桶)。
为了保护海上运输途中的清酒,在圆形的酒樽上捆扎稻草做的「菰」,防止酒桶破损。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 ↑
木制酒樽加上稻草做的保护层,就变成了一直流传到今天的传统清酒包装「菰樽」。
酒商为了自家的酒与其他商家的「菰」桶有所不同,在「菰」的外面描画自家的商标以示区别。
这就是起源于江户时代,最开始的清酒包装和商标。
明治神宫的「菰樽」墙 ↑
古代利用杉木桶来保存或运送清酒,里面的清酒会吸收了杉木香味而形成独特的酒味。
而现代「菰樽」则是酿好清酒后,放入玻璃或是塑胶瓶中,外面再用塑胶的类粗草席包裹,外观仍保有「菰樽」的特色,也因应市场需求也有不同SIZE。
关于「菰樽」还有另外2个小插曲:
1、樽廻船(清酒专运船)
为了保证运输中其他货物的气味不污染到清酒,在西宫市,樽廻船被发明了出来,专门用于运输清酒。船舱被设计成了专门载酒的形式,增加运量并且保证酒质。
樽廻船,清酒专运船 ↑
2、「镜开き」仪式
保留到今天的「镜开き」是一种日本人在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时会举行的仪式。
「镜开き」时用木槌敲破清酒木桶「菰樽」的盖子,然后使用柄杓将酒倒进方形木杯「枡」里,分给宾客。酒樽底部呈圆形,打开的酒樽仿佛圆月,寓意美好,以讨吉利。
菰樽有大有小,企业开幕时看到的是大型的樽。最小的有300ml的「豆樽」,顾名思义,小巧的外观跟豆子相似。除了喝里面的酒,也能当做饰品,增添喜气。
此前的清酒市场一直奉守传统法则,用绳结及杉木扎成的「菰樽」保存清酒。直至明治时代,公元1873年借助维也纳世博会的契机,清酒首度外销。
1878年瓶装的清酒首次上市,自此瓶装占据了清酒包装史上“制霸”地位,直至今日。
1901年白鹤酒造厂率先发售“1升瓶”(1.8L)包装的清酒。九年后的1910年,月桂冠酒造在瓶装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发了为火车乘客准备的带小杯子的清酒小瓶,并于火车驿站前发售,大受欢迎。
(左)白鹤“1升瓶”、月桂冠小瓶(右)
1923年受关东赈灾的影响,木材不足,酒樽价格上涨飞快,清酒“一升瓶”(1.8升)的包装自此开始普及。
白鹤酒造是日本5大酒藏之一,早期就跳到世界舞台的日本清酒商。
「月桂冠」日本知名酒造,因是二号酵母的发祥之地,在清酒史有一定地位。
1964 年东京奥运会开幕,这一年清酒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时市面上的清酒,主要以瓶装形式出现,喝清酒的场景也局限于居酒屋这些地方。而在开汽车、看电视、吃冷冻食品的快捷年代,坐下来慢慢品尝地酒稻米风味的人越来越少。
紧跟时代潮流的清酒,在包装上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干脆装进杯子直接卖」大关酒造把主流的普通酒重新包装。
在1964年推出经典的「One Cup Sake」,适应多种饮用场景的广口玻璃瓶,也扭转了当时酒瓶容器的单调。
「One Cup Sake」的好处在于把玻璃造的杯放入冷藏柜冰镇也可以,放到热水之中加热温饮也可以,而且味道的变化都不会太大,能符合不同人的口味。
当年的「one cup」自动贩卖机 ↑
后来「one cup」又史无前例地出现在了自动贩卖机中,解决了饮用清酒场景的局限性。
更是在1979 年,达成了年间售出 1 亿瓶的成绩,业界不少厂商也纷纷效仿。
其他效仿的商家包装 ↑
自此,瓶装清酒又开始成为风潮。
如今为了打破瓶装清酒的固有刻板印象,不少酒造联合著名插画师、漫画家参与合作酒瓶设计,玩起了跨界。
伴随从官方到民间的日本文化海外推广计划,清酒找到了这个时代下的新方向。
跨越数个年代,从木桶、瓶装再到杯装,清酒为了抓住年轻一代消费者始终大度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这种古老的米酒才能跨越千年备受追捧。
如今多元化的清酒包装,既能保留日本风韵,又能向海外人士传递美感。想想看,清酒的包装简直一代比一代有新意,都太有梗了。
好啦,本期关于清酒包装的小知识就到这里,酒友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