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了解更多白酒知识!有粉必回!
看古代小说,常见“酒过三巡”一语。如《三国演义》关云长单刀赴会与鲁肃会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
那为什么是酒过“三巡”,而不是“一巡”“五巡”、“八巡”, 为何非要“酒过三巡”方能言事呢?
酒过三巡的由来
有人说,这源于古代的科举考试,文人饮三盅进三场连中三元,想必是有临别饮酒送行与祝福高中之意。这样的说法太有局限性,并且起源时间也太晚,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喝酒文化不太匹配。
而最有可能的起源时间,则是先秦及秦汉时期形成的儒家礼仪经典著作《礼记》。里面提到“三爵之礼”,因为儒家倡导文明饮酒、适量饮酒,所以酒桌上喝酒时,大家喝够三爵,到了微醺的状态,就不再多喝了。
“酒过三巡”的礼仪真正成型应该是在唐以后。随着胡床(一种高脚折叠椅)传入中原,人们有了高凳,为此逐渐发明了桌子。这时候,人们围着桌子吃饭的图画出现了,像《宫乐图》中,宫女围着案子而坐,一位宫女执长柄杓为其他宫女轮流斟酒,这才有“巡”的意味。
唐《宫乐图》
为何非要“酒过三巡”方能言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三巡、五味都是泛指。五味一般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是中国烹饪中调味品的总和,后来泛指各式菜肴。
从古到今,设酒宴客一直很重礼数。所以现在请客办事,依然的也要酒过三巡才能言及正题。酒过三巡多是铺垫,三巡过后尽开言,这就叫言归正传。想想也是,等酒喝差不多了,主宾也酒至酣处、耳至热时、情绪正好,又有“吃人家的嘴短”之疚,此时说事正当其时。
在中国的喝酒礼仪中,喝三杯是个有意思的事情,敬酒要“三杯”,罚酒也要“三杯”。
在古代,据说敬酒三杯的意思是,贵客到来,主人先敬一杯酒,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客人便会安心饮用,回敬主人;接着,主人为了感谢客人的到来,会进行第二杯敬酒,然后客人在主人喝过后,也会举杯畅饮;按照礼仪,主人为了“劝君多饮一杯酒”,会继续地三杯敬酒,自己先干一杯,然后客人也会跟着喝一杯。
而罚酒三杯,则是源自“一而再,再而三”的原因,对于需要罚酒的错误,需要犯错者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就罚酒三杯,希望随着每喝一杯,对犯错的认识就加深一层。
中国的酒文化确实源远流长,除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还有什么“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两个人的关系从陌生到热络往往只需要一席酒的时间,三巡酒间人情的流露才是酒的真味。
酒过三巡,人生三味!一巡:点到为止;二巡:渐入佳境;三巡:意犹未尽。三巡已尽,酒也不再是酒,它成了精神的一部分。酒气氤氲,心底无限事与感悟都如涨潮而出,与好友说不尽道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