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阙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
“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伙”,(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仪态失度,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也显得非常重要。就整个社会各阶层、各民族而言,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酒礼:
一是未饮先酹酒。酹,指洒酒于地。在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酹酒。这一习俗也适用于平常饮酒,苏轼词“一樽还酹江月”,说明他在独饮时也饮前酹酒。
其他少数民族亦复如此,蒙古族人“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孟珙《蒙鞑备录》);苗族饮酒前通常由座中长者用手指沾酒向天地弹洒,然后才就座欢饮。
二是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桌检查。
如实在酒量不济,要婉言声明,并稍饮表示敬意。另外,为客人斟酒应从长者开头;接受主人敬酒要双手扶杯;接受长者斟酒更应一边扶杯,一边微微欠身;与人碰杯时注意比对方酒杯端得低些,以示尊敬。
除此之外,古代人饮酒时还有些其他特别讲究的礼节,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