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界,酒友们听他人提起最多的白酒,有茅台、五粮液、宋河、扳倒井等,这些白酒不是出自贵州、四川,就是河南、山东等地区,极少有人提起广西产的丹泉、三花等白酒。这是为何,难道最能喝的广西人,酿不出好酒?其实不然,广西亦是盛产好酒的地方之一。
现如今,虽然在业界和市场当中,流传着“浓、清、酱为白酒三大主流香型”的说法,实际上,白酒四大主体香型除浓、清、酱外还有米香型,其他八种白酒香型,多在这四大主体香型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而米香型,正是是广西白酒的一大特色,也是桂酒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
不过,广西白酒不出名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与大市场环境有关,随着酱酒热日益高涨,清香型白酒国际化、健康化价值被广为熟知,以及浓香型阵地逐渐扩大甚至占据了70%以上市场份额,米香型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米香型白酒始终没能被市场接受。
另一方面与广西环境等方面有关。虽然广西是我国古代酿酒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一直保持较高的酿造能力,白酒产量曾排名全国第四,但因为诸多因素限制,广西白酒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在广西所有获证白酒企业中,90%以上为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除了桂林三花酒在省外稍有名气之外,湘山、天龙泉、乳泉液等龙头白酒品牌,在省外基本没什么起伏。
河南一小镇有千年酿酒历史陈年老酒被称“无价”
其次便与广西本地的消费习惯有关。广西人白酒消费的开放性相对较差,本地人喝酒讲究实惠和药用价值,因此惠型自酿酒、散装酒、蛇泡酒、植物泡酒等在广西随处可见,为了迎合市场,本地酒企扎堆生产低价位酒,无意竞逐中高价位市场,因此错过了白酒发展的黄金时段。
最后一点也是广西酒难以走出去较为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广西白酒没有让人深刻的记忆点,与同为“大米”流派的几个嫡系香型比起来,广西的米香型白酒也难见优势。例如,具有大米酿造和肥猪肉浸泡独特工艺的广东豉香型白酒九江双蒸等,其便是基于自身特性,强化了时尚品位的表现力推出“大师小”系列酒。
整体来说,对自身价值的研究定位和传播推广,将是桂酒破局的关键与前提。好在近几年,广西大力推广本地产白酒,比如,专门出台支持丹泉、三花、湘山、天龙泉、乳泉液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桂酒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推进“酒+N”融合发展,出台《关于振兴桂酒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
在广西酒企等多方共同努力之下,目前广西白酒总产量超过40万千升,跃居全国前十名。虽然广西白酒想要像五粮液等川酒,以及茅台等黔酒一样,迅速走到全世界,难度极大,但目前至少广西迈出了第一步,期待广西白酒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