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养生智慧与客制化风潮汇流的酒友,相信热爱调酒的男男女女们,不是在吧台旁听过,便是自己做过这些要求:「去冰」、「不要太冰」。这在一般茶饮上看似平凡无奇的要求,但在某些酒款上,却会让调酒师理瞬间智线断裂,白眼翻三圈。
别急着觉得「有那么严重吗?需要那么紧张吗?」因为对认真的调酒师而言,调酒大多加冰调制成冷饮,其实是事出有因的。
在人工制冷技术应用于冰块制作的19世纪中叶前,人们只能透过采集冬季或高山上结冻的雪、水取得冰块,并将其保存在地窖中以待使用。这样的冰块不仅采集费力,储存期间的损耗也相当大。因此虽然古犹太、希腊及罗马人已经懂得使用冰块来冷却饮品,但能享受冷饮的人始终十分有限。即便全球首本调酒专书《Oxford Night Caps》出版时已是1827年,作者也仅提及少数调酒在夏季饮用时适合冰镇。好些调酒更是必须趁热饮用呢!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本来与英国一样,有着饮用常温,甚至热调酒的习惯。从1806年5月13日纽约《制衡与哥伦比亚文库报》主编Harry Croswell回复读者来信时,将Cocktail定义为「一种提神酒精饮品,由任何一种烈酒、糖、水与苦精构成」便可窥知一二。
然而到了1830年代,冰块采集及保存技术的提升,使美国冰块价格大幅下降,也在夏季炎热的美国创造出更多需求:单在1843-47五年间,纽约每年冰块消耗量便由12000吨上升至65000吨;1856年时更高达100000吨。好些纽约家庭甚至在冬季也饮用冰水。在这样的冷饮风潮下,1862年出版的美国首本调酒专书**《The Bar-Tenders Guide》**以冷饮为主,甚至收录了Mint Julep一类大量使用碎冰的调酒,便一点都不让人意外了。
由于低温与甜味一样,能够压制酒精的灼热感,甚至让口感更加稠密,有利于调酒让酒顺口好喝的原始目的。调酒以冷饮为主一事因此未受饮食风潮起落影响,而能持续至今。也因温度对最终风味呈现大有影响,如果你真想喝些比较不冰的调酒,事先告知,由调酒师来推荐、调整;甚至直接点用Hot Toddy、Milk Punch、Irish Coffee等适于热饮的调酒,都会比事后去冰更为理想。而Mojito一类本就仰赖大量碎冰冷却的调酒,就别为难调酒师去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