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虫鸣鸟语,这一切尽可在传统古琴的音律中找到踪迹。这一传承三千余年的华夏艺术瑰宝,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古琴大师的守护,李祥霆便是其中的一位。
15岁时,李祥霆通过收音机与古琴初次邂逅,被深深打动的他从此爱上了古琴艺术。靠着邻家木匠的帮忙,他仿照书本上仅有的图片资料,制作出自己的第一张古琴,还曾和同学一道合奏《关山月》。尽管曲调、手法均略显稚嫩,点滴的进步仍激励着他叩开古琴艺术殿堂的大门,他对古琴的挚爱打动了古琴大师查阜西,并如愿进入查先生门下。一年后,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得到吴景略等几位古琴大师的悉心指导,1963年毕业后又留校任教。此后,他不断将古琴特色与时代风貌相结合,创作出《三峡船歌》、《风雪筑路》等一批经典作品,推动古琴艺术尽快回归公众视野。
触类旁通是李祥霆对待艺术的态度。除了对古琴的苦心钻研,他还涉猎书法、诗词等艺术门类,对古典和现代音乐流派兼收并蓄,成就了极高的艺术造诣。1982年,李祥霆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举办古琴史上首次独奏会,技惊四座,推动千年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他还开展古琴即兴演奏研究,被公认为中国古琴即兴演奏第一人。
2009年,李祥霆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古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活着的、成熟的音乐艺术,只要是有利于古琴发展和传播的事,我都可以做。”时至今日,李祥霆仍活跃在舞台与讲台上,致力于古琴艺术的推广和传播,不仅在国内“桃李满天下”,还培养出众多海外学子。在他看来,守护华夏音韵之美与古琴文化,是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