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警方在武汉打击了一个勾兑“牛栏山”酒的假冒团伙,他们用劣质散装酒勾兑了7000多瓶牛栏山,导致11人被刑拘。
这个团伙的伪劣牛栏山其实并不高明,用一些几块钱的劣质白酒装瓶兑水、贴标后,就流入销售市场了,可就算这样,也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新闻,不禁让人想到5年前大兴安岭的一次打假。
当时,负责食品药品监督的民警走访餐馆时,有员工透露说:“有人向他们低价推销牛栏山。”
起初,民警也没太当回事,但是走访多家餐馆后,都听到了与牛栏山挂钩的一个叫“郑某”的名字。
于是,民警多了个心眼,就近找到正规的牛栏山二锅头代理商询问牛栏山的价格。
从他们口中,民警了解到牛栏山近日并无优惠,铺货价格一直是在14——16元之间,从来没有低于14元销售出去过,更不会像“郑某”所说,可以买12瓶赠送4瓶那么大力度的优惠。
代理商问:“这会不会是假酒?”
当民警们确认这个事实后,就开始跟踪“郑某”。
很快,他们就找到了郑某并迅速将其控制,接着他们顺藤摸瓜又找到了郑某租用的仓库,及里面存放的十多箱劣质牛栏山二锅头。
此后,为了彻底端掉假冒白酒的团伙,“7.13”专案组在大兴安岭正式成立。
从三级销售郑某开始,民警们找到了他位于北京的上线郭某,并锁定了位于河北涿州的制假团伙钱氏家族。
就这样,他们一路查,一路惊讶。
这个钱氏家族把假酒的制、藏、贩做成了一条龙的“牛栏山”商业王国,形成了四个独立假货制造点。
每个点虽然都是家族掌控,但是分工明确、制度严谨、设计精良。
姨妈是负责洗瓶子的、姨夫是负责扫码的、父亲和母亲是负责贴标签的……
在他们的制假场所,不仅有成品假酒300余箱,还有大量的空瓶、商标、机器等物,他们甚至还有防伪标识。
民警说:“这伙人已经形成了规模,仅他们的那台激光扫码防伪机器就价值十多万元,肉眼根本无法识别真假。这在制假团伙中是非常少见的。”
为此,有民警把这批假酒拿到厂家鉴定,如果不是真伪放在一起供行家识别,普通人很难看出区别。
真假酒的区别,第一个就是瓶盖盖身明暗度的差异性,真酒瓶盖更亮一些;第二个就是瓶身字体轻微的区别;第三就是酒味道本身的差别,这也要老酒友才能品尝识别的。
能让这个制假团伙如此耗心竭力花心思的原因,当然就是高额的利润。
据钱氏家族透露,他们不做勾兑酒,因为容易被人识破,他们都是花低价去买来散酒装瓶,这样一瓶假酒的成本会高一点,但也就2.8元而已,比起利润而言,简直是小意思。
这也是北京的郭某愿意与钱氏家族长期合作的原因之一。
当年,两个想赚大钱的人偶然相识后,不约而同地表示想做“牛栏山”,于是位于河北的钱氏找到隐蔽的村庄开始制酒,而位于北京的郭某则负责开拓市场。
一段时间后,钱氏家族发展成一个流水线的家族企业,而郭某也有了一个庞大的地下销售团队。
他们二人一个负责制、一个负责销,顺畅合作多年,直到案发时,销售团队已经覆盖15个省市,涉案人员达到147人,涉案金额也到了惊人的4000多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一个年销售60多亿元的大型白酒企业,就没有自己的打假办法吗?为什么允许假货横行多年?
专家分析,这大概与该企业相对低端的主品牌,以及它过于大商制度的销售模式有关。
首先大量低端的主品牌广告,吸引了制假团伙的眼光,就像当初的钱氏家族和郭某看上牛栏山一样。
然后大商制度的销售模式不能做到全面下沉,让底层市场出现漏洞,导致假货市场的土壤被催化出来。
当牛栏山的案件爆发时,白酒分析师欧阳千里就说过:“市场越核心,老百姓的消费就越集中,假货市场的土壤就会越肥沃”。
所以,当牛栏山二锅头已经奠定品牌基础后,想要继续追求“销售极简”模式,就应该精细管理方式。
如果想要两者都做到极简,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假货泛滥,毕竟,高额利润下,人性是最不可被测试的,而人心也是最难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