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巴黎审判”品鉴会上,美国加州葡萄酒大放异彩,无论是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纷纷把法国勃艮第特级园和波尔多列级庄挑落马下。这场精心策划的品鉴会,是不是资本玩得一场游戏,无从考证。但随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加州葡萄酒一时间风头无两,闪耀世界。
作为败者组成员,波尔多五大酒庄之一的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丝毫没有觉得脸上无光。随即在1979年联系了加州的蒙大维酒庄,一起联手共建了“作品一号酒庄”。葡萄酒上市的第二年,作品一号就成功刷新美国本土葡萄酒拍卖纪录,横扫各大奖项,荣拥“美国酒王”称号。
先用一场品鉴会捧红产区,再去产区打造一个酒庄,通过一系列运作打造成酒王,这个操作还是很容易复制的。走,去智利!
再造一个“酒王”
智利的葡萄酒跟80年代之前的美国加州一样,也是粗制滥造的存在。(即使到目前为止,我也依然觉得智利葡萄酒在质量上尚有很大不足。)我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一个国家、一个产区的葡萄酒要想被大众认可,必须要有一两个领头羊,说白了就是明星效应。这种效应一是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第二就是给产区其他酒庄做表率。只要大家都把质量做上去了,这个产区就成了。而90年代之前,智利葡萄酒就是缺乏领头羊。
活灵魂酒庄
1997年,木桐酒庄在美国成功打造的作品一号已经稳坐王位。此时他们选择南下,来到智利再造一个酒王,扩展自己葡萄酒的商业版图。这次联手的是智利最大的葡萄酒集团——干露酒庄,合资酒庄叫做:活灵魂。
2001年,活灵魂上市。作为行业内权威的机构,《葡萄酒观察家》杂志(Wine Spectator)给出了95分的高分,这一分数直接让活灵魂封神。成功造出美国酒王后,看来再造一个智利酒王就更容易了。
活灵魂
复制一次盲品会
老话说得好:孤木不成林。活灵魂的红火不能代表智利葡萄酒的红火,智利葡萄酒想要获得更大的认可,还需要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最好也是最快的方式,就是找到世界公认的顶级酒庄来一次较量,简单、高效、直接!既然巴黎品鉴会能捧红美国酒,那么再来一次是不是也能捧红智利酒?
这次的地点不在巴黎,而是在德国柏林。这次挑头的酒庄是智利著名酒庄——伊拉苏。
庄主爱德华多·查威克
伊拉苏庄主爱德华多·查威克(Eduardo Chadwick)一直在致力于提升智利葡萄酒的影响力,寻求更大的市场认可,但用了很多办法也没什么效果。受到巴黎审判品鉴会的启发,他决定也要搞一次。而他这次他把巴黎审判品鉴会的策划人史蒂芬·史普瑞尔(Steven Spurrier)也请来担任活动主持。
2004年1月23日,“柏林盲品会”顺利举行。这次品鉴会不仅有法国名庄,也有意大利酒王西施佳雅、安东尼世家等酒庄。详细名单就不说了,单说参与活动的2000年拉菲和玛歌,这个年份两家都获得了葡萄酒皇帝罗伯特·帕克满分评价。
最后的结果用膝盖都能想到。查威克自己的酒庄查威克2000和塞妮娅酒庄2001分别获得第一和第二。这件事能说明什么呢?难道拉菲和玛歌的满分评价是瞎打的,品质完全不行?或者证明,即使权威酒评家打分也都是相当主观的,没意义?已经是满分了还是被打败这就说不过去了啊。
柏林盲品会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后来的十年当中每年更换不同地点再次举办。2005年在巴西举行,2001年玛歌第一名;2006年在在日本举行,2000拉图获得第一名;2008年在中国举行,这次木桐又来做垫脚石了。我发现这玩意怎么跟轮流坐庄一样,今年是你明年是他,满分酒是打着玩的吗?
总之,柏林盲品会虽然影响力不如巴黎审判盲品会,但也给智利酒带来了不小的正面影响,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成功。
葡萄酒到底是品质优先还是营销优先?
看到这里,咱们思考一个问题。美国酒王作品一号1980年建立,第二年就拿了各种高分刷新了拍卖纪录;智利酒王1997年建立,2001年上市就拿下95分高分封神,如果他们没有木桐·罗斯柴尔德在背后,他们能做成什么样?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发展了三四十年,竟然还有很多国内消费者说不行?哪不行呢?
(巴黎审判品鉴会和美国酒王诞生的文章,有兴趣的看一下:巴黎审判盲品捧红美国葡萄酒,罗斯柴尔德家族趁势打造美国酒王)
欢迎留言讨论,喜欢我这种风格的点个赞,也欢迎关注@葡萄酒小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