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段时间,毫无疑问,是葡萄酒行业的朋友们最忙的一段时间了,参加展会、清点仓库、实施促销、处理订单,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所以这段时间,也是校友们最少和我沟通的时候,大家基本上不是在接单,就是在送货!
但今年不一样,一波一波的校友,在这样的“旺季”,竟然有时间和我聊天了!
“树哥,出来喝茶,我们是不是要调整产品啊?今年销售拉不起来啊!去年2000多万,今年还是2000多万!”
“树哥帮忙,我做团购的,今年单价越来越低,订单少了很多,怎么办?”
“去年我的个人销售100多万,今年完蛋了,只有30万!”
啥? 说好的行业预测2018年两位数的增长呢?这个问题我可要好好研究研究!这仔细一看啊,树哥还真有了一些发现,所以赶快和大家分享!
提出这些问题的企业,大体有同样的特征!
1、利润空间太大
朋友们一听这个,不高兴了!树哥,我听过你的现场分享,你曾经说过,你支持把葡萄酒利润最大化,而且说过,毛利润越高越好,你这不是变卦了吗?
哈哈,树哥并没有变卦,相反,仍然坚定的认为,毛利润越高的产品,越值得尊重!
人人都穿衣服,不过衣服价格有高有低,有平价有贵的名牌,如Channel、如D&G;最近D&G出事了,看看D&G的毛利润有多高,就会知道这件事对它的教训有多大,他们的毛利润超过2500%,也就是说,销售价格可以高于生产成本的25倍!! 100元的生产成本,可以卖2500元以上!
上面这图,左边的是爱马仕的头盔,右边是树哥的头盔,树哥的头盔是树哥年轻时参与一个项目要进入建筑工地买的,我买来36元,只有一个,也算是限量版了;
左边头盔的价格大家都看得见,右边头盔加上树哥的个人品牌价值,我觉得能卖360元,已经登天了!两者一对比,树哥的头盔戴上,感觉全世界都灰了,爱马仕的头盔载上,感觉全世界女生都向你看来,树哥能说啥?一句话:毛利润越高的产品,越值得尊重!!
但是,我们很多企业销售的葡萄酒,高的毛利润的来源,并不是其所附加的服务、品牌、文化、品质等等,而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或者附加值偏离价值!说简单一些,是利用客户对葡萄酒的不了解,虚高的价格,不实的产品价值,在客户成熟后,一定会远离这样的供应商。
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但贵在坚持,能义无反顾的把你的企业的服务、品牌、文化等附加价值抓起来,你就不用担心销售业绩。
2、订单集中在少数客户手中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在企业的运营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行业,都出现了类似的二八现象!
有的葡萄酒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少数的客户。树哥见到的最极端情况是,1000多万销售的企业,竟然900多万来自两个客户,还都是老板的好朋友!
树哥认为,80%的利润可以来自于20%的产品或服务,但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是葡萄酒企业最大的风险!这证明,这家企业不是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方式运行,丢失一个客户,都可能产生毁灭性打击!
3、销售模式过于传统
葡萄酒行业,经常听到一句话:我靠人脉销售葡萄酒!听起来有道理,但想一想相当不对啊!
刘润提出过一个概念,“人脉不是有多少人能帮助你,而是你能帮助多少人。那些或许能帮助到你的,不是你的人脉;你给予过帮助的那些人,才是你的人脉。”
做销售,一定是要想到怎样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渠道,把陌生人变成自己的客户,业务才能稳定!
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为客户提供了葡萄酒的知识,让客户摆脱了买到假酒的烦恼,你把葡萄酒的享受、文化、和生活方式带给你的客户,这些都对客户提升生活品质有一定帮助,实实在在帮助到了他们,你不是通过人脉销售葡萄酒,而是通过销售葡萄酒,积累了人脉!
树哥这些年,见到了很多新颖的销售模式:有专注餐酒搭配的、有专注小众酒种的、有通过新媒体引流的、有搭建微商体系、有的采用圈层营销等等,这些销售的模式都很独特,在我看来,这些销售模式比传统的所谓依靠人脉来进行销售更有效、也更容易复制。
4、只做生意,不做经营
不懂财务,不懂市场,不懂团队建设等基本管理理念的本质是,不把葡萄酒企业当企业!这样的葡萄酒企业肯定会遇到发展的瓶颈。
未来葡萄酒企业的竞争,一定是企业之间团队能力的竞争!有好的团队,才会有好的商业模式,这里的团队,还不仅仅是销售团队!
如果你正好是一个葡萄酒企业的负责人,想一想除了销售团队,你的企业还有什么团队你觉得重要?如果没有,建议你一定和葡萄酒行业外的管理人士聊一聊,听听他们的建议,你的销售问题,可能真不是销售的问题,而是其它的管理问题。千万别把你的葡萄酒事业做成一个生意,也不要把你的企业,做成一个作坊!
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你也可以想一想影响你销售的有没有公司其它职能的问题?如果有,大胆的向公司提出建议,同在一个企业就要同舟共济,用团队的力量,去迎接市场的挑战才往往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