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一位烈性洋酒的二批商向WBO烈酒商业观察透露:独立装瓶威士忌(IB)面临消费者不买账的窘境,相比官方装瓶威士忌(OB)推广起来难度更大。
此前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独立装瓶威士忌由于其外观的特点和美观,以及本身相对独特的话题性,越来越受到爱好者的追捧,独立装瓶威士忌商也在不断强调其投资收藏价值。
那么,独立装瓶威士忌在一线市场的反馈究竟如何?WBO听取了部分业内人士的意见。
1
主流市场不买账?
如福建这位二批商所言,“官方装瓶威士忌(OB)产品,哪怕是高端系列,也比独立装瓶的动销快,而且省心;独立装瓶威士忌(IB)目前看来,其优势就是单瓶利润空间会大一点,酒标的特点和故事性更突出一些。”
铍刻(上海)贸易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李素溶以其公司2020年推出欧希蓝斯IB的羽生旧厂威士忌12生肖系列为例,12瓶一套售价40万元人民币,尽管单品价格较高,但总销量与总销售额与公司的一款OB产品艾伦10年单一麦芽威士忌比起来,依然不能相提并论。
厦门醇麦会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玺表示独立装瓶系列推广难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同时表示在自己经营的威士忌产品中,IB的SKU占到40%,销售额约占威士忌总营业额的50%,同时IB的利润空间确实要高于OB产品。此外,他认为:“自己运作更重要的是在源头对风格进行把关,然后把我们包的风格、特色告诉大家,做性价比高的产品,赋予IB更多文化方面的内涵。”
由此可见,IB与OB由于产品属性不同,前者承担起实现更高利润的责任,而经销商走量还是得靠OB产品,这种现象在其他品类的酒上也有体现。
2
独立装瓶威士忌从业者的困惑
李素溶表示,从调和威士忌到单一麦芽威士忌、从大品牌到独立酒厂、从OB到IB,消费多元化体现出国内消费者及消费市场日臻成熟,相信经销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体会到OB和IB这两类产品在操作模式方面的不同,并逐渐摸索出适合其在国内市场的操作手法,毕竟“IB因为产量受限,赚到的总利润不能跟OB大厂相提并论,自然也无法在市场费用上面有大的投入”。
对此,奥歌诗丹迪中国区品牌大使廖柏翔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由于IB的特殊性,一桶原酒也就能装200来瓶,这与OB产品产量相差数个数量级,如果按照OB的模式进行推广,每瓶酒摊到费用很高,投入产出比不高。
因此,很多IB经营者都身兼推广人、零售商的身份。上海一位威士忌吧经营者告诉WBO,目前店内有二三十个SKU的IB产品,仅占店内总SKU的一成左右,每款IB产品都是自己试过之后才会在店内销售,并在朋友圈推荐,基于多年的积累下的口碑,酒吧的常客还是愿意尝试店里的IB酒款。
刘玺也表示,既然做了IB产品,那么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就必不可少,经营的IB酒款都是自己品尝后才会选择进货。近年来,他还不断在包桶、生日定制等方面进行尝试,力求在IB的产业链上找到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卖点”。他坦言,要想IB品牌方像OB那样进行品鉴会、堆头陈列的投入是不大可能的。
3
一些导入主流渠道的新尝试:
锁定年轻人餐饮消费场景
也有一些IB品牌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厦门威坊酒业总经理郑子蓉就表示,旗下的IB品牌花乐目前正在餐饮渠道推广。作为面向年轻人打造的IB品牌,25-30岁的女性是其主要的消费者,在前期通过私域流量举办小规模品鉴会的基础上,目前将推广重心放到餐饮渠道上。
郑子蓉介绍,目前在餐饮渠道重点推广200ml小瓶装产品,零售价98元/瓶,有愿意陈列的餐饮店,品牌方未来还将赠送全套的调酒工具及攻略,力求在“年轻人+餐饮”这个场景实现威士忌消费的突破。
这一尝试是否能实现IB产品在利润与走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WBO将继续关注。
注:文章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