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种类中,白酒香型分为七种,如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清香型等等,哪些我们都了解,但是白酒香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有的呢,那我们可能就不清楚了,这就是白酒文化的精深,现在为我们普及下,白酒香型的实行。
在建国之后不久,酿酒工业都还在整顿恢复的阶段,由此可知,在此之前是白酒香型是还没有划分的,而当时酒类生产是由专卖局进行管理的。之后在1952年的一届评酒会背景下开始开展,而这次评酒条件较差,基本是根据市场销售和化验指标来选。此时,选出了白酒、黄酒、葡萄酒3大种酒的8个名优品牌,这也是有史以来性的评酒会,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酒行业开始迎来大发展时期。
于是,1963年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二届评酒会,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酒类盛会,而在此次酒会只是挑选自己的招牌酒,各地共挑推荐了196种酒,但是对于白酒香型的辨别也没有明确的划分,所有的白酒都混在一起盲品,而评委是根据酒的色、香、味进行百分制打分写评语,经过一轮轮淘汰后,香气浓的酒占优势。而香气较弱的清香、酱香型白酒得分较低,所以选出来的八大名酒,浓香占了四个,酱香(茅台)、凤香(西凤)、清香(汾酒)、董香(董酒)各占一个,浓香里拔得头筹的是五粮液。
然而,作为一款被人厚喜欢的茅台白酒,因“红色情缘”而成为了神秘的官酒,被用来招待外宾的专用国酒。与此同时,茅台也享受到了大批科研力量进驻的实惠。因茅台酒的特殊性,从1956年开始,政府先后三次委托轻工业部食品局派出工作小组,对茅台的工艺和质量体系进行总结,在1964年至1966年搞异地生产试点,响应“搞一万吨”的号召。其做法是希望能够找到名酒的酿制秘密,同时也让人民都喝得上茅台,无奈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才有这样一个说法“出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的结论。时至今时,白酒的生产秘密和香型都还没有被完全解答。
所以,按照正式香型评酒,则是在1979年的三届评酒会上实行的,开始按不同样香型来评选,为了能评比百余种酒样,所以统一了尺度,确认了4种香型,即酱香、浓香、清香和米香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4大基本香型。
根据以上知识,让我们了解了白酒的复杂性以及对白酒的认知还远远不止于此,了解文化,就像喝酒同样需要慢慢品尝、消化,才了解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而其中的香型就是我们了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