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构成了我们5种主要的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而嗅觉是我们婴儿出世后最先使用的感官。
国外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刚出生的婴儿趴在妈妈肚子上,婴儿会慢慢用其瘦弱的手脚,寻着他在母体里那种令他熟悉的安全的味道,本能地慢慢蹭慢慢蹬过去,直到吮吸到妈妈的乳房。而指引婴儿的正是嗅觉,因为妈妈乳房分泌出来的味道与他在母体内吮吸羊水的味道是相近的。
你真的了解嗅觉吗?
假如需要你在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官中必须放弃一种,您会选择哪一种?是不是会选择嗅觉?曾有个杂志在网上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772名受访者的答案都十分一致:都选择放弃嗅觉。
而实际上我们尝到的味道中,75%-95%来自嗅觉。我们享受美食的愉悦,其实主要来自嗅觉,而非味觉。不信?你试试捏住鼻子屏住呼吸喝咖啡看看,是不是只感觉到苦;试试捏住鼻子屏住呼吸吃各种水果和喝各种啤酒看看,效果非常有趣。
我们的嗅觉有两种,一种是前端嗅觉(鼻嗅),一种是鼻后嗅觉(口闻)。前端嗅觉是一种远感,即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当气味分子(挥发物质)发散于空气中被吸入鼻腔后,通过里面的一层极薄的粘液,这层粘液里充满织毛,在粘液里来回挥舞,把捕获的气味分子通过嗅球传到大脑,在大脑里处理对比记忆库,判断闻到的是什么。
鼻后嗅觉是指口中的嗅觉,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嘴里面,我们感受到食物的香气就是口中的嗅觉起的作用,而不是你的味觉。在品评茶和葡萄酒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步骤,嘴巴微张,吸入空气,这样是为了增加香气的流动,食物跟氧接触后更多层次的变化,让您能嗅到更多的味道,这也是品酒师总是能说出一大堆香气描述的要点。
还记得西游记里猪八戒吃人参果的画面吗?八戒没两口就把人参果吞了,然后跟猴哥说没尝出味道。那是对于品尝美食而言,我们还要通过细嚼慢咽来品尝食物在口中的香气,食物被牙齿分解后再和我们的唾液混合,唾液里的酶会把已湿润的食物分子分解,进而释放更多的香气。臭豆腐、榴莲这些气味特殊的食物印象深刻吧,闻着的气味和在嘴里的气味是不同的。
现在你还想放弃嗅觉吗?
嗅觉阈值有感觉阈值(也叫做绝对阈值)和识别阈值两种。感觉阈值是虽然不知是什么性质的气味,但可以感觉到有气味的最小浓度;识别阈值是可以感觉到是什么气味的最小浓度。一般后者总是高于前者。
每个人的嗅觉阈值都是不同的,这个虽然先天决定了一部分因素,但后天也是可以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品评师或裁判总是能挑剔地找出你作品里各种不和谐的味道,象DMS味、双乙酰味、酚醛味之类,你自己没感觉,但在裁判的鼻子里却是清清楚楚。
嗅觉的感觉阈值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提升,也会下降。通过长期有效的记忆训练,你可以提升这个气味阈值;同时如果你长期不间断地接触一种气味,却是会导致这个气味的阈值下降。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
在年龄上,气味的辨认及敏感度在6个月时显著提高,大约到了25岁时又会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到了60岁后嗅觉开始明显减退。
当我们感冒或鼻炎时,鼻子里的那层极薄的粘液就会增厚,如果十分严重时,粘液就会厚到气味无法穿透,这时你就察觉不到气味了。同时吃东西的时候也会没什么味道,实际上是口腔嗅觉也失效了,闻不到食物的气味,只剩下酸甜苦咸鲜这几种基础味道,自然胃口不佳了。
而吸烟人群因长期吸烟,焦油会吸附在粘液上,这也导致了吸烟人群嗅觉的感觉阈值比正常人偏低。但这个是临时性的降低,通过清洗或一段时间不吸烟,人体自动代谢会慢慢恢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洗完澡刚出来时,嗅觉好象打了鸡血似的,灵敏度直升,能闻到好多平时没闻到的气味,其实这是温度和湿度引起的临时增强。在同样的湿度,气温升高时,嗅觉敏感度就会增加;而气温恒定时,湿度升高,嗅觉的敏感度也会增加,这也是品评室对湿度温度有要求的原因。
如何训练你的嗅觉?
提高嗅觉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记忆,不断地接触各种味道,下面提供几个实用有效的方法给大家参考。
1 酒鼻子
葡萄酒爱好者都知道这个,54香+浊味套装12香+橡木桶套装12香,土豪值得拥有。要注意的是,不要拧开盖子闻瓶子里,而是先晃一晃,再拧开闻盖子。
2 各种化学剂
发酵院有专门针对啤酒的风味剂,也是土豪值得拥有。偶尔也有推出屌丝装,就是分装稀释版的,有可能在快递路上就挥发消失了几种风味。
3 擦擦嗅
这是台湾出品的一款卡片味道,32种,价格2百多,比较经济实惠。
4 最后是屌丝专用超级神器
去大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多去水果摊位转,去香料摊位转,无耻地一种种的闻,青果还没成熟的气味,变黄的气味,熟透的气味,烂了的气味,放远点什么气味,在鼻子端什么气味,默默地记忆,最重要的是轻轻地放回原位,这个方法的气味是最真实准确的。最后记得买上一点需要的东西,个人是不推荐无付出的索取。
最后,在训练时记得把握好强度,一天记几样,交替地记忆,当嗅觉疲劳或混淆时可以用热毛巾敷一下脸,放松清空一下。
最后的最后,嗅觉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练则退。
作者介绍:
柯慢慢,酒花儿特约撰稿人
家酿爱好者,国家高级评茶员
BJCP裁判(待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