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侏罗纪公园》到《恐龙帝国》,灭亡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在艺术家们的手下实现“再生”。现实生活中,化石修理师用一双巧手,也让恐龙“站”在大家面前。将亿万年前的时空嫁接到今时今日绝非易事,在我国,化石修复师屈指可数,朱松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松林的父亲曾任职于重庆市博物馆,“其他小孩小时候是耍玩具,我小时候就是‘耍’博物馆里的各种动物骨骼”,朱松林从小就对恐龙化石充满兴趣。从1977年参加工作到退休的40年里,朱松林一直坚持对恐龙化石做了三件事:发掘、修复、展示。至今,朱松林及其团队已修复装架超过200具恐龙骨架,万余平方米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展厅里展示着的大型恐龙骨架以及数百件恐龙骨骼、牙齿、恐龙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恐龙化石发掘时,常常出现头骨、颈骨、尾骨等缺失情况,朱松林需要依照恐龙种类进行修补,制作模型、石膏复原、固体颗粒胶加固,整个过程短则半年,长则两到三年。朱松林及其团队曾清理过一块体积不过篮球大小的石头,上面“镶嵌”着近300块恐龙骨头,最小的两毫米都不到,“光是清理就花了半年时间,整个修复过程更是用了近两年”。 但就是这样一份极其耗费心力的事,朱松林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每一块化石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礼物”,作为一名恐龙化石修复师,朱松林具有超凡的眼力,可以从乱石之中准确辨别出化石;也有着高超的技艺和耐力,将散乱无序的化石拼搭成完整的骨架。面对收入不高、常年奔波的情况,朱松林凭着对行业的热爱坚守下来,“我希望能有真正喜欢恐龙的年轻人,守住枯燥和寂寞,把这个工作好好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