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两颗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弹,将世界带入了核竞争的新时期。彼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还是一名高二学生。两年后,周光召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成为新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奠基人。
1957年,周光召被国家选派赴苏联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当时,研究所里的苏联科研人员觉得周光召资历不足。一次学术交流中,周光召对苏联教授关于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结果提出意见,却引得对方大发雷霆。脾性温和的周光召据理力争,用了3个月时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螺旋态来描述基本粒子,最终获得学界一致认可。
不久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面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否研制出原子弹”,周光召心里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请缨回国“参战”,转行研制核武器。在当时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中国科研人员与苏联专家得出的数值不符,为验证这一数据,周光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证明了苏联专家提供了错误数据。杨振宁都说道:“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早了一两年。”
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周光召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氢弹研究。然而,时代浩劫的来临让周光召一边遭受着造反派的批判,一边坚持进行氢弹的研究和实验。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而在贡献卓著的周光召看来,共同努力的不下十万人,“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今年,恰值周光召90岁华诞,90年间,周光召有接近70年在与物理打交道,大半辈子都扑在了中国的科研事业上。当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一起铸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盾牌,而今仅3人在世,周光召是其中之一。“时势造英雄”,但在周光召等人身上,应当是“英雄造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