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有一段商品供应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这个时代也就称为“票证时代”。
在那个特殊年代,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鱼票、肉票、酒票……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那时的人们可谓视票证为“命根子”。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粮票、油票、酒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至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酒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下诞生和随着票证年代宣告终结的,中间包含了很多中国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回顾一张张从历史保留下来的酒票,我们也可以追忆过去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50年代酒票:手写酒票,百废待兴的时代
五十年代正值建国初期,目前保留下来的酒票,基本上都是手写的,这不仅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的底子比较薄弱,印刷技术还比较落后,各种票据主要靠手写完成,因此目前保留下的各种地酒票都是手写的版本,其他票证也都是手写为主。
60年代酒票:票证以苏式印刷为样板,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式票证
六十年代国家建设开始步入正轨,各项票证开始体系化印刷,形成了规范的票证体系,这个阶段的酒票印刷风格主要是学习苏联票证,因此在风格上并不能看出中式特点。
1963年开始出现正副联酒票
1960年代的酒类流通许可
70年代酒票:从最高指示酒票到普通酒票,时代的烙印淋漓尽致
最高指示酒票是文革10年进入高潮期的时代缩影,以及中苏交恶下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全社会上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为了摆脱苏联开展了备战备荒的举国运动。
70年代开始出现预留年份的票证。
七十年代南方地区出现的最高指示酒票相对来说比较少,北方地区最高指示的酒票出现比较多,而且七十年代的前期主要突出最高指示,自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后,最高指示的票证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80年代酒票:设计简约化,纸张开始变得轻薄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度,传统的票证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从80年代开始传统的票证都开始简约化,开始变成社会的辅助手段,因此票证也变得简约化,酒票的印刷因此极其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