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传承劳动人民最光荣思想的节日。
在山东,有一个村子的劳动人民可以说是名扬海外,引来无数外国友人争相学习。这个村子就是杨柳雪,一个因为周恩来总理扬名海外的示范村。
杨柳雪这个名字很诗意,乍一听有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但是这村名的由来,其实是灾难的凄苦。
杨柳雪地势低洼,又在黄河边,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决口,不是大旱就是洪涝,再加上这里是盐碱地,春天一到,地上泛起的减像是挂了白花花的雪,因此被命名为杨柳雪。
(上图为盐碱地上的杨柳雪)
01乞丐和光棍遍地,没有前途的穷苦村破土开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柳雪是山东出了名的贫困村,山东的农村大都重视农耕生产,杨柳雪的盐碱地不仅没法种植粮食作物,冬天的积雪和冻土让他们基本的吃饭都成问题。
因为天然恶劣的地理环境,杨柳雪的村民别说是娶媳妇了,条件好的还能走出村子去做长工,条件差的只能打一辈子光棍沦为乞丐。
就像宋丹丹的小品《懒汉相亲》里演绎的那样,杨柳雪的村民虽然勤劳,但苦于没有出路和途径,家里的暖壶都算是大件,更没有见过传说中的电视机。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杨柳雪开启了积极自救的向上人生。1951年,村民杨文泉激励大家,带头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村民杨秉坤开始跟着县里的农业技术员学习,成为公社的农作物植保员!
而后的1957年,杨文泉又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展览会,从展览会上,杨文泉学到了先进的农耕经验和知识。
(上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杨柳雪民居)
1958年,杨秉坤去到泰安农学院进修,在杨秉坤和杨文泉的带领下,杨柳雪成立了人民公社,决定要带领全村人民治理盐碱地。
为了因地制宜,杨秉坤还为杨柳雪引进了美国的“斯字棉”进行试验种植,并且采用了先进的喷粉器为棉花驱虫喷药。
用杨秉坤和杨文泉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好土,我们就引黄治碱给他一点点地造出来!种庄稼就是抚养小孩,知冷知热,不能稀里糊涂!”
这句话,也成了让杨柳雪突破困局的直接力量!
引黄治碱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冬天的杨柳雪全是冻土,扫去了积雪之后的冻土铁镐劈不开,锤子都不好砸烂,村民们不服输,就一点点的用钢钎钻。
数九寒天,当时杨柳雪村民的家境又不好,没有能抗寒的厚棉衣,很多人的腿被冻肿了,脚被冻裂了,手裂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依旧不愿意放弃劳动。
当时为了激励自己,村民们还自编了顺口溜:“杨柳雪,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为了棉粮双丰收,脱皮碎骨也心甘!”
纵使杨柳雪村民们已经足够努力,但是肥料不足的问题仍旧很难被解决。
杨秉坤看到这种窘况,直接带头把自己家里的三间北屋推倒,让墙土和炕洞混合做土杂肥,给小麦地和玉米地用。
这样的壮举解决了杨柳雪的土地问题,但是也让杨秉坤全家无家可归。
(上图为促生产誓师大会)
在杨柳雪村民连续六年不间断的苦干和改造下,村里成功建成了3条引水沟和20条灌溉渠,这些年来,杨柳雪村民共挖出六万多立方米的土。
要知道,一个足球场才七千平方米,六万立方米的土,能把一个足球场填满,堆到三十层楼那么高。
黄河水被引进来了,洪涝灾害得到解决了,加上他们年年刮碱土换黄土,村里的土地都变成了能稳定灌溉排洪的高产田。
上天并没有眷顾努力的杨柳雪村民,这六年里,杨柳雪遇到的天灾一点都没落下,三次大旱,一次大涝,两次冰雹,虫害年年有,可这依旧没有影响到杨柳雪高产田的棉花产出!
当时的杨柳雪,成了勤劳致富,人定胜天的典范!
(上图为杨柳雪村民为棉花喷药)
02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得到总理敬酒接见!
杨柳雪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率先应用科学技术的决定。当时杨秉坤将自己在县里和农业大学所学全部用于棉花地的生产。
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柳雪在盐碱地上实现了几乎不可能的粮棉双高产!
他们的贡献和努力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表彰,甚至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棉区的一面红旗”!
为了进一步支持杨柳雪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亲自让人为杨柳雪送来了当时稀缺的东方红拖拉机!
1970年2月13日,对于杨柳雪的村民而言,这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相关人员时,听到杨柳雪如今高速发展,打破固有格局的情况,兴奋的对山东负责人说:“都像杨柳雪这样,山东就翻身了!”
(上图为杨秉利的出席证和入场券)
据当时的参会人杨柳雪村革委会主任杨秉利回忆说:“当时总理一边听一边记,会议一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在医生的劝阻下,周恩来总理才结束了会议。”
回忆起过往,杨秉利总是眼含热泪,他说:“当时周总理握着我的手,跟我说,我们杨柳雪有个山东大汉的样子!”
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认可和鼓励是杨柳雪村民的一剂强心剂。
杨柳雪彻底火了,《人民画报》用八种语言向世界表彰了杨柳雪的先进经验,国内外的各个考察团接踵而至,那时,杨柳雪每天都要接见参观学习人员7000多人。
杨秉利作为杨柳雪的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十次、十一次代表大会,1979年这年,国务院为杨柳雪送来了嘉奖!
(上图为大众日报对杨柳雪的整版报道)
从1970年之后,杨柳雪成了奋进的典型,连续五年参加了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杨秉利还连续三次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
让杨秉利没有想到的是,也是在1970年这年,他竟然得到了国庆21周年宴会的邀请,能够和各国领导人一起见证中国的繁荣富强。
宴会上,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杨秉利敬酒,表达了对杨柳雪村民的感谢和鼓励。
这杯酒,不仅代表了周恩来总理对于杨柳雪的看重,也将杨柳雪的努力和奋进推向了新的高潮!
1974年冬天,周恩来总理因病未能出席全国棉花会议,在医院里的他不忘关心地问:“杨柳雪来了没有?”领导小组汇报人回答:“来是来了,但是他们今年棉粮减产,不太想让他们在大会上代表发言。”
没想到周恩来总理笑着说:“这有什么的,还是发言吧,可以讲讲这次吸取到的教训嘛!”
1975年,病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医院翻看杨柳雪材料的时候,欣慰地说:“杨柳雪上来了。”材料上写着,棉花亩产140斤,粮食亩产1400斤。这对当时的土地质量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上图为全国棉花工作会议)
03周总理与世长辞,杨柳雪悲痛欲绝
1976年1月8日这天,杨柳雪被村民笼罩在一片阴云当中。
他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并且决定将最后一把骨灰洒在杨柳雪以南的黄河上空。
杨柳雪的村民在得知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后,人人以泪洗面,家家建起灵堂。本来高产增产的欢乐被突如其来的离别冲淡,杨柳雪的村民们的心情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
这其中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多次和周恩来总理亲切交流的杨秉利,杨秉利说:“总理逝世的那一年,我一下子掉了12斤。”山东大汉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但是提及周恩来总理的逝世,杨秉利总是控制不住,红了眼眶。
巨大的打击让杨柳雪村民更加坚定初心,不忘始终,他们坚持牢记周恩来总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扫掉家中雪的嘱托,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不仅大力发展种植业,还延展性的建起了纺织厂,使工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下,杨柳雪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00元,荣誉和鼓励接连不断,过去贫困穷苦的杨柳雪,成了让人争相学习的文明村,小康村。
(上图为周恩来总理会见纪念画)
1995年,经济已经发展稳定的杨柳雪村民开始自发筹建起周恩来纪念馆。家家户户出力,一个个地争相出钱。
2001年6月30日,怀周祠在杨柳雪村落成。
怀周祠凝结了村民们对于周恩来总理的敬意和爱意,怀周祠的院内放着一块巨大的心形巨石,象征着杨柳雪村民和周恩来总理心连心。
正厅安放的是周恩来总理的雕像,这里记载着周恩来总理丰功伟绩的图片和文字,也记载着杨柳雪受到周恩来总理关怀后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上图为杨柳雪村的怀旧壁画)
现在,贫困的杨柳雪已经成了繁荣的示范村,杨柳雪村民还会在周恩来总理生日的时候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怀周祠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各地的青年学生和社会群众前来学习。
杨柳雪的精神在传承,光荣的劳动人民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五一劳动节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节日,让我们敬自己一杯酒,整理精神,不断奋进,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