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无数的信号通过成千上万的天线,传输到全球各地。而其中,有一类特殊的天线,承担的使命却与众不同。1987年,不到17岁的夏立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当学徒。32年后,他亲手装配出来的天线,亮过“天眼”、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1毫米被分成100份,每一份称为“1丝”,夏立就是在这一丝一毫间,将“中国精度”提升到极致。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是亚洲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天线齿轮间隙的距离只有0.004毫米,而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在“嫦娥落月”工程中,用0.004毫米,支撑起384400千米的人就是夏立。
“0.004毫米,是望远镜的装配精度。如果做不到0.005毫米,差了这几乎可以忽略的一点点,10个月亮都找不着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夏立最担心的事情,他的十指间,几乎决定着一项项伟大工程的成败。装配过程中,钢码盘是重要一环,用磨床加工出来的钢码盘精度也只能达到0.02毫米,而夏立可以用手打磨到0.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
位于石家庄的54所工程现场,有一家天线样机——SKA-P,SKA被誉为“地球之眼”,而SKA-P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SKA核心设备研发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为世界成功提供“天线解决方案”。夏立时常要在这架高25米的样机上以各种高难度姿势进行装配,“除了‘头朝下的姿势’没试过,我们在网兜一样的天线里凹各种造型。”
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舰艇的卫星通信装配、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装配等等对精度有着极致要求的工程,这些年来都少不了夏立的身影。空气腐蚀、海浪冲击、天气影响抑或是一点点偏差都有可能是整个项目推倒重来。
夏立的双手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因为这些精细的工作不止需要手,更需要脑。“我想的远比别人认为的要多。”正因为夏立从不停止思考,他的双手才永远奇妙,“中国精度”也永远不会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