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节,不禁会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诗中虽未提喝酒,却能看出清明与酒的不解之缘。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这首《清明》诗,也道出了清明与酒千丝万缕的情愫,那么酒与清明节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清明时节·饮酒驱寒
自古以来,清明节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习俗其实与寒食节有关。
民间流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多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最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义,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就融合为一了。
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而白酒中含有大量的热量,饮入人体后,这些热量会迅速被人体吸收,帮助人们驱除寒冷。因此清明喝酒暖身之举便开始流传开来。
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正像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那样“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时节·祭祖扫墓
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按照地方习俗进行扫墓。清明扫墓除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外,无论家境贫富,都要备好酒,全家举行祭祀仪式,仪式后饮酒聚食,称之为吃清明酒。
水有源树有根,清明节便是缅怀先人,祭奠已故亲属的时候。一杯酒是对祖先的祭奠、对逝者的哀悼,同时也是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
清明时节·踏青游玩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又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更有最著名的曲水流觞之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当然美酒必不可少。
让我们端起酒杯,思往者,念生者,醇厚酒液入口,驱散瑟瑟春寒,在美酒中获得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