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微信公众号:北方黄酒)
金酒觞(北方黄酒“君子觞”是指士大夫对好酒的美称)
费粮误民:
应该承认,防止“靡费粮食”是朝廷在全社会限酒、禁酒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在花样繁多的禁酒令中,常常有着专门针对朝廷命官的专门规定,就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了。
农业封建社会,核心战略资源当属粮食,自夏商周始,历朝的更替灭亡中,农民起义军首先举竿起义者多是因为粮食资源被上层社会占有,而在灾荒的年份又不能得到政府救济,无路生存之下被迫之举为多。虽然他们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居多,但是激起社会变动的确实因为粮食的短缺。一面是老百姓无粮可食,一面是权贵酿酒寻欢,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社会发展能缓和前进么?
历朝封建统治者虽在建国初期能够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的生产,但后任者多在初期帝王的励精图治下的虚荣盛世下变得骄奢淫逸,再加腐败政府体系的管理,老百姓的生存却变得轻如鸿毛,失去了民心的封建王朝就不断的上演更替大戏。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倘若真如此,有多少粮被用作制酒,有多少行欢作乐的器具被开发出来而造成巨大的浪费。
水晶酒觞(北方黄酒“君子觞”是指士大夫对好酒的美称)
而及近代,也有因为粮食的紧缺而禁酒的政策出台,毕竟,真正的酿造发酵酒是需要大量粮食的。
所以粮食在作为重要资源的前提下,能够重视粮食的君主多是励精图治的历史角色。
迷志伤德:
历史上的王朝初期,君王尚能念及创业之艰难,多些自律,国法军纪尚能得以执行。但在中后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后就开始肆意挥霍,乱纲废纪。封建帝王的个人品行几乎是导致一个王朝方向的决定因素,中后期的帝王多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不思进取,乐享太平,忽略危机,而导致社会风气的一步步腐败。至于老百姓个人,也是在富贵阶层中沉迷酒池肉林的不在少数,虽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大唐盛世记载,反过来推理当时盛世之下的危机已经在集聚。
饮酒还会伤德,正如东晋葛洪在其《抱朴子·外篇》的《酒诫》中所说:“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鲜不及祸……小大乱丧,亦罔非酒。”史上抽烟等属于个人自律的行为相对少,所以酒在生活德行的表现上就显得成为首要的破坏者角色。史有建树者多能自律,故而有自律的人士多自我约束酒的饮用。《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故而,此因也是禁酒的浅层因素。
大风行军图
有损健康:
首先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中,对酒的评价是:酒为百药之长。对酒最早的认知是药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酒,因为很多医药著作多写于白酒之前,所以说酒为百药之长,应该是黄酒为百药之长。
凡事过犹不及,多了都没好处,好的东西过量也就起到逆反作用了,万物如此,亦包括酒。有损健康的说法是现代观点,也是有现代医学、现代保健学说的基础后的说法,古人描述酒醉的相对多,但是描述因酒致伤的相对少。毕竟在酒不是那么流通的年代或者说酒在服务王权贵族的时期,老百姓对酒的接触,还不足以能够有多少的量让酒对其有多大的伤害,即使有,也是在那些长期饮酒、嗜酒如命的权贵中存在。
在南宋时期,农业的发达促成粮食的丰产,真正意义上的老百姓大米酿造黄酒才真正成为普遍现象,而及元代时期白酒的出现,实现了酒精度更高,现代白酒才得已出现,更高酒精度的酒才开始有了真正过量饮用而导致的酒类伤害史。
不过,历史上的政策性酒禁多是在王权贵族的基层或是其附属系统的酒禁,多是服务于其王朝的统治政策。作为今天现代健康理念之下,也还是要从自我出发做起,少喝酒,少喝点健康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