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注重味觉体验的民族,喝起酒来的感受也丰富且玄妙。
所以只有中国的白酒,能够在单一品类中进一步细分出十几二十个香型,什么浓香、酱香、清香,甚至还有兼香、药香、董香…
你要想凭包装上那点字面意思分析出它们的区别,基本不可能。哪怕去网上提问,得到的答复也离不开醇、净、爽、滑、绵、等味觉词汇。
没喝过白酒的人,看完必然一头雾水。但在你真正喝过白酒之后,对这些词语的真实感触反而能心领神会。
那么这些不同香型的白酒到底有啥区别?是不是那些酒厂搞出来的营销概念?
从化学领域分析,白酒的芳香成分是「低碳羰基化合物」以及「低级脂肪酸酯」。而味道成分则是多元醇、高级脂肪酸酯和酸类。酸类在白酒中起到清爽、利口、醇滑、绵甜的效果,但很考验含量高低。含量低了寡淡无味;含量高了会酸臭刺鼻。
酯类则是对白酒香气影响最大的,其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这三类起主导作用,其他酯类起辅助作用。可以理解为前三者是白酒的“体香”,其它脂类是白酒喷的古龙水。
所以白酒分香型不是噱头,不同香型白酒的香气主体成分其实真的有差异。比如浓香型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而清香型则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酱香型酒酯类最复杂,各种酯类都有。
虽说白酒香型不是厂家搞出来的噱头,但确实有些香型,并非大类,更像是为了酒厂“量身定制”。比如董酒的「董香型」,西凤酒的「凤香型」,都是跟白酒品牌相对应的特有香型。
还有更细分的,比如安徽明光产的明光酒,他们叫“明绿香型”,因为酒是用当地特产的「明光绿豆」酿出来的。
同理还有景芝酒、兰陵酒之类的「芝麻香型」。品牌、原料、工艺都能决定香型,可谓白酒世界的“文体两开花”。
即便如此,面对众多看不清道不明的白酒香型时,也不必犯怵。其实香型就是一种白酒的细分标准,只要是标准都是人定的。看不懂香型时,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看配料表。比如酱香酒的原料只有高粱,酒曲原料只有小麦;而浓香型酒,原料有高粱玉糯米大米小麦,酒曲则是大麦小麦豌豆黄豆等。
既然原料有别,工艺当然也不尽相同。比如酱酒发酵用石窖,浓香用泥窖。酱酒是高温制曲,清香酒则是低温制曲。
另外,产地不同,环境就不同,水、粮食、微生物也就不同,这就带来了千差万别的地区风格。最简单的例子,贵州仁怀的酱酒和隔了一条河的郎酒就不一样。同为浓香,川派和江淮派风格也不一样。川派浓中带酱,苏派则为一浓到底。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现代白酒普遍使用勾兑技术,不同香型的酒也开始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注意,这里说的勾兑,是指调香,而非「化学勾兑」。比如浓香型白酒通常会加入1个百分点的酱酒来平衡香味,也可能加入少量芝麻香型白酒来强化后味。
如同大厨料理,除了着眼食材本身,也要善于发挥各种调料的功效。相比洋酒的单纯,中国白酒是个复杂的品类。香型的区分只是其中一个参考,它只象征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不能用于判定高下。
如果想从味觉上区分不同香型,也没啥投机取巧的办法,只能多尝试多见世面,不然任何书面标准都没用。
如果想从中选出自己所爱,那么口味有差异,喜欢的白酒也就不同,不必因一个香型而放弃其它大类。
虽然有人说「众酒阅过方知酱香好」,但正所谓没有对比不见真知,酱香之外也许也有你需要见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