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茅台热、酱酒热的带动下,生产企业一哄而上,减清上酱、弃浓转酱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川贵到华中、华东、东南、东北,生产企业染酱的越来越多。再就是资本入酱源源不断,但仔细考察,进入贵州选择酱香酒的资本和企业很多,但真正落地的不多。
以仁怀为例,截至今年7月底,仁怀处于在营/存续状态的酒类制造企业数量为1027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仅有63家,小散乱是仁怀市白酒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某些产区,由于生产企业的合作门槛较低,200箱甚至更少的数量都可以贴牌加工,这就使得产品质量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受益于茅台飙涨,这轮复苏最热门的,莫过于酱酒。很多品牌弯道超车,拳打五粮、国窖,脚踩剑南、舍得、水井坊,膨胀到忘乎所以。
茅台带来的香型热,吸引了各路资本,它们不停放卫星,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亿投资,数万吨产能。你要说几亿、几千吨,都不好意思张口。在它们眼中,百亿销售额、千亿市值手到擒来。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各大酒水媒体的集体吹嘘。都在说酱酒这好那好,发展势头这猛那强,销售这火那热。
一组组市场数据早已向我们证明,“大酱香”时代已经来临,酱酒已经成为新的致富密码,是行业的普遍共识。随着酱酒热这股东风的越演越烈,其热度也正在从渠道端进入到上游产业,无论是业内玩家还是业外资本均纷纷加入这场掘金“游戏”,国内酱酒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期。
有业内人士预测认为,5年后酱酒产量将由2019年的55万千升提升至80万千升,成为中国白酒市场极具诱惑力的利润品类。
随着酱酒“大牛市”的到来,企业在忙着打造品牌、推出产品,资本在忙着收购或投资有潜力的酱酒厂,经销商在忙着选择一款好酱酒……全行业的焦点似乎都放在了酱酒这个一度很小众的品类上,生怕错过了这轮酱酒热带来的财富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