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作者:雅愉品酒一级品酒师 时间:2023-03-12 阅读:227

过年时逢各种酒局,恐怕是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难关。中国人的酒桌文化有很长的历史。劝酒本身是一种礼仪,但是在历史中,不乏礼仪变质成为与利益相关工具,敬酒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喝了不知道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


这种酒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强制与胁迫何时产生,又是如何蔓延到全国的?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酒有悠久历史劝酒自古有之


在中国,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


《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诗经》众多描写酒的篇章中,《小雅宾之初筵》最值得注意,因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关于饮酒及其场面纪录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全诗五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周王朝上层贵族饮酒、醉酒的完整场面,如第三章写由未醉到既醉的过程:


《国风》中共出现“酒”字7次,次数虽然不算多,但酒的表现形态却相当丰富:“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雅》105篇,分为《小雅》、《大雅》,共出现“酒”字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现“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现“酒”字11次。


大小《雅》中“酒”字出现频率如此之高,说明酒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礼仪之中了:“君子有酒,旨且多”(《小雅鱼丽》),“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后来“旨酒”就成了美酒的代称,在诗文中广泛出现。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


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


唐朝


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


清朝


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


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


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度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有些妙趣横生,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让人毛骨悚然。


打杀胁迫劝酒的极端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三国魏晋时期,中国喝酒风气很盛,而劝酒风气更盛。


《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欢喝酒,更喜欢劝酒。每次召集军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闷。谁不喝,就打谁一百军棍。下属曹豹不会喝酒,张飞大怒,要打他一百军棍。众人求情,张飞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


相对于张飞,刘表算是比较温柔的,曹丕在《典论》里记载,刘表大宴宾客时,身边放一根长木棍,木棍的顶端安放一枚长针。如果哪位宾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觉,他就拿针扎人家屁股,扎醒后命其继续喝。


如果说张飞、刘表的劝酒更多属于个人行为,而曹操、孙权等人的劝酒就有了很强的政治含义。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开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


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相比曹操,孙权也没好哪儿去。在一次宴会上,孙权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装喝醉,倒在地上,当孙权要离席的时候,他爬起来就要溜。孙权大怒,拔剑就砍。要不是身边人拉住,虞翻的脑袋就落地了。


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中国历史上逼酒最绝的算是西晋的石崇。


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经常宴请达官贵人,并且喜欢劝酒、逼酒。他的绝招是,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如果哪位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头割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后来在东晋担任大将军的王敦偏不信这个邪,无论美女怎么劝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犹豫地连续杀了三个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座次安排蕴藏着的无限玄机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座位的安排是宴请能否收到实效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也是中华酒桌文化中最为敏感和最为重要的环节。 通常,在中国人的眼里,主客的位置应该正对大门或者是能够全视整个宴会大厅。要严格遵循“左重右次”的排位规则,也就是按客人的重要程度排序,按照左边单号右边双号这样的顺序排定,越是重要的客人应该离主客的距离越近,而越靠近主客位置的客人地位就越尊贵。


在主桌上背对大门而又正对主座的位置一般不要安排客人入座,在中国的酒桌文化中这个座位通常是买单者的位置,如果让被宴请的客人坐或许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酒桌上的两个基本原则


1、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


2、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酒为政治而生自古为官方把控


中国的礼仪很多源于祭祀,而酒一直是祭祀中最为重要的道具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很多礼仪就是来自酒文化。《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严格规定,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


在原始社会,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多为巫师,权力很大。后来演化出了“祭酒”等官职。最早有关饮酒的礼仪与规定是出自帝王家,有着极强的政治含义。酒一开始就被统治阶层把控,慢慢演化出一系列的礼仪,以便让统治更为庄严和牢固。所以,酒的生产也是受官方把控的。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惯例是,高度垄断酒类的生产、销售、拥有、使用等。每个朝代都有管理酒类的机构,被称为“酒政”。周有酒正、汉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唐宋有良酿署。未经官方允许,私自酿造、贩卖酒类会受到严厉处罚。


直到现在,中国还有一个叫做“酒类专卖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就是为什么当代中国会有“国酒”、“国宴用酒”等专称。茅台之所以被赋予了如此高的政治含义,与中国历代政府对酒类的管理与控制传统有关。


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由于国家政权对酒的高度垄断,所以早期的饮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动的内容之一,并非现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


酒是奢侈品,是稀缺资源,唯有皇室与贵族才可以享有。而皇室与贵族的宴饮行为多披着政治的外衣。酒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所以酒文化一开始就与政治相融合。


饮酒礼仪的庄严,形式的高雅,场面的庄重,都成了政治的道具。从后期演化出来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状大小无不象征着权威。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酒文化的扩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慢慢自上而下渗透。统治集团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会各阶层蔓延,影响深远。


从最初的政治统治道具,到普通大众的消费品,酒与酒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深入到中国人心中。可以说,当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过来的,有着政治强制性的阴影。这是中国酒文化与其他国家酒文化最根本的区别。


席位的秩序,器皿的多寡,摆设的位置,与当事人在社会上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完全吻合。家庭酒桌上森严的等级,以及严格的长幼尊卑,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事人的血统、地位、权力。其中隐含着当事人对食物占有的顺序、数量、权力的多寡等。


在家庭中坐错位置,是极为严重的失礼行为。很多人在步入社会之前,要通过家庭环境反复演练,直到完全明了其中的规则,以便进入社会后,都能够对号入座。这些都是潜在的规则,所有人都遵守,但全都心照不宣。


家庭酒桌上森严的等级,以及严格的长幼尊卑,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事人的血统、地位、权力。


政治潜规则蔓延到社会各角落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家庭规则与社会规则合流,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政治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告诉我们,人要时刻守规矩,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乱说话,不可乱做事,不可乱动,不可乱想。人在踏进社会之前,已经被这套思想完全禁锢了。


“规矩”与“礼仪”的背后是不平等,是专制权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有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


你不尊重别人的位置与权威,也就相当于不给别人面子。在中国,面子是典型的权力产物。这种权力可以是政治权力,也可以是隐形的权力,比如年龄、职位、身份等。


所有不对等的关系,都会产生面子。所有不对等的敬酒、劝酒、逼酒都是潜在的权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不尊重别人的权力与地位。这种观念深入社会所有的阶层,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文化性格也依然在中国血脉深处,时刻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面子的权力属性在政治潜规则中尤为明显。宋仁宗年间,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在包拯手下当差。有一天,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拯很高兴,请同僚们喝酒。


王安石与司马光坐在一块,但二人平日里都不喜欢喝酒。因为顶头上司包拯劝酒,所以司马光硬着头皮喝了几杯。当包拯给王安石敬酒时,无论他怎么劝,怎么说,王安石就是不喝。这事把包拯弄得极为尴尬,当场下不了台。包拯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王安石作为下属,竟然公然违抗自己。这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但王安石却违法了大家普遍遵守的政治潜规则。


不得不喝的劝酒文化


规则与面子: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会吃亏的


在当代中国,劝酒文化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而有所收敛,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来越严重。越是靠近政治权力的地方,这种风气越严重,反而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这种风气相对弱一些。如,河南、西安等传统政治中心,以及北京及其周边的东北、山东、河北等省市地区,劝酒、逼酒的风气极为盛行,因为逼构成刑事犯罪的不胜枚举;江浙岭南一带,劝酒风气相对弱很多酒。


与古时候一样,现在的敬酒、劝酒也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多发生在官场、商场。酒桌上的劝酒、敬酒、罚酒把人际关系搞得极为复杂,处处险象环生。为了混迹这些酒场,中国人练就了虚伪、阴险、狡诈的应对手段,做出了很多极为庸俗的行为。很多人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原本简单的人际交往,因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复杂难测。


现在意义上的敬酒与罚酒,政治强制性弱了,但却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为社会规则。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碍于所谓的习俗、习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当代劝酒文化是传统社会酒文化的变体,是强制性的政治行为内化到普通大众心中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或曰一种政治。只要酒的“政治液体”身份还在,酒桌的“权力场”还未消除,敬酒劝酒的习俗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上一篇:“i茅台”上金王子和紫迎宾相差一百多元一瓶,酒质有差距吗?

下一篇:新生代名酒大师杨磊:邂逅中国白酒沉淀酿酒技艺

猜你喜欢

重磅喜讯|热烈祝贺皇台金六鼎荣获2020年度白酒新品最高奖项「青酌奖」

重磅喜讯|热烈祝贺皇台金六鼎荣获2020年度白酒新品最高奖项「青酌奖」

2022-08-17 611
房价下跌不是末日这一轮房价跌幅应该不会超过30%

房价下跌不是末日这一轮房价跌幅应该不会超过30%

2023-01-17 896
酱香酒的特点有哪些?一分钟详解酱香酒百科

酱香酒的特点有哪些?一分钟详解酱香酒百科

2023-03-19 703
洋河股份推出10亿元“核心骨干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不超过5100人

洋河股份推出10亿元“核心骨干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不超过5100人

2022-09-01 555
假酒横行,毕生买纯粮食白酒攻略,你确定不感谢我吗?

假酒横行,毕生买纯粮食白酒攻略,你确定不感谢我吗?

2023-02-11 671
白酒检测报告中的甲醇是如何跑到白酒中来的

白酒检测报告中的甲醇是如何跑到白酒中来的

2022-08-30 690
茅台分红的意义,少有人感知

茅台分红的意义,少有人感知

2023-02-06 429
历史上跟酒有关的八大名场面,刀光剑影,经典又刺激

历史上跟酒有关的八大名场面,刀光剑影,经典又刺激

2023-03-10 780
飞天迎宾酒和茅台迎宾酒的五大区别

飞天迎宾酒和茅台迎宾酒的五大区别

2022-11-30 326
何处寻酒香?

何处寻酒香?

2023-01-12 241

加微信送福利 酱香白酒低价买

茅台镇酒厂直供 品质保障 性价比高

微信号:meijiu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