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雅愉品酒一级品酒师,您身边的酒文化传播者!
原料种植现状与挑战
酿酒原料(主要是高粱)种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需要行业高度关注。现在酿酒原料方面主要有这几方面的挑战:第一,产需严重脱节;第二,产地分布不合理;第三,良种普及率差;第四,粮谷栽培技术落后;第五,标准化不足。
产需严重脱节。80年代以前,白酒产业所需的粮谷原料与所产的粮谷原料基本持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酿酒产业的重视,白酒生产发展很快,忽视了原料的同步增长,致使原料(尤其是高粱)供应由持平转向紧张,由紧张发展到紧缺。一些白酒企业为了保产量,争效益求发展,只好乱用原料,影响了白酒的品质。目前,由于农业发展的滞后以及种植粮谷带来的收益过低,使得农户种植高粱等酿酒专用原料的积极性仍然不足,使得酿酒所需的优质原料的种植面积与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产地分布不合理。以四川为例,高粱主要种植在川南沿江河谷地带,以泸州和宜宾市较多,为泸州老窖、五粮液和郎酒提供大量优质原料,盆地西北、盆地中部和盆地周山区种植较少,川西、川中的酒厂缺乏稳定的原料来源。近年,一些企业采购澳洲进口的高粱,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但在所酿酒的质量上难以与国产高粱尤其是专用的糯红高粱相比。
良种普及率差。较长时间以来,重点白酒酿造产区的高粱处于自发种植状态,缺乏规划和指导,品种“老、乱、杂”严重,生产上多种老品种,良种普及率低,因此生产水平低,过去长期徘徊在亩产200kg左右,比玉米低50~70kg,这与高粱自身的生产潜力极不相称。近年虽然通过良种改良,让高粱的亩产达到全国平均320kg,但相对于玉米和小麦的亩产,仍然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差距。
粮谷栽培技术落后。酿酒主要用粮区域的粮谷种植多为零星种植,以高粱为例,“间、套、围”种植方式居多,净作面积少,对栽培技术缺乏系统研究,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育苗技术粗放,秧苗“老、瘦、病、弱”现象严重,种植密度偏稀,一般当“顺带作物”种植,病虫害严重,损失大。
标准化不足。目前,白酒行业有众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涉及到白酒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卫生标准、感官标准等,侧重于产品标准和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但对酿酒原料的种植环境、原料本身的安全卫生标准及酿酒专用原料的标准极为缺乏,缺少统一的粮谷到产品的全过程标准体系。
酿酒原料种植的“三化”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酒业正向原产地、高端市场和名牌集中;质量要求也正朝着酿酒生态环境保护、白酒生产过程和白酒原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三者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对酿酒原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料好坏决定了酒的品质,因此,加大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促进白酒产业的升级转型,将是未来白酒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1)种植基地化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原料更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如何按照酿酒产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大酿酒原料基地建设,构建“全产业链酿酒产业”模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引起全行业和各个企业的高度重视。以酒企业为中心建造酿酒高粱基地,是突破酿酒高粱原料困境的有效途径。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后,就能克服四处找原料、长途调运、买米下锅的被动局面。建设专用原料基地还有利于促进酿酒高粱种植品种专有化,规格标准化,以保证酿酒质量,改善酿酒品质,提高出酒率,给酿酒企业带来更大效益。从已经实施原料基地化建设的产区和一些企业的成效看,其意义深远。宜宾、泸州、仁怀、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等城市以及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富裕老窖等企业酿酒原料的“大粮仓”战略为全行业发展酿酒原料基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2)种植标准化
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单产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径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要想提高酿酒专用粮高产,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种植标准化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酿酒企业可与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及粮食主产区相关政府共同合作,在适合种植的地方整县整乡推进,在全国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示范区,实现更大范围的酿酒专用粮增产增收。
(3)供给专业化
我国绝大多数白酒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在酿酒粮食采购上随意性很强。我国的粮食种植普遍具有品种区域差异性,而且在种植层面缺乏需方的技术要求约束,这也就造成了粮食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同一个村的农户和农户之间所产的粮食质量都不一样。对于酿酒企业来说,零散的采购方式,粮食质量的差异,势必会给酒的生产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加大酿酒原料基地建设和种植标准化的同时,建立稳定、畅通、规范的供给渠道也是实现“全产业链酿酒产业”必不可少的一环,与此同时理顺和建立专业化的供应渠道,确保酿酒用粮的质量安全性和供应的稳定性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