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依旧猛烈,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也在引领着这个时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在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7.6%和38.7%;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较2014年底提高4.3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31.5%;电视上网使用率为17.9%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6年4月发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该报告把国内的社交应用类型主要分为即时通信工具、综合社交应用、图片/视频社交应用、社区社交应用、婚恋/交友社交应用和职场社交应用等六大类。其中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率最大,占90.7%;综合社交应用的使用率为69.7%;工具性较强的图片/视频类应用使用率为45.4%,排在第三;社区社交应用使用率为32.2%,排在第四;其他两类社交应用的使用率相对较小,均在10%以下。该报告显示,82.7%的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在5年以上,61.7%的人接触移动互联网的年限也在5年以上,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社交用户善于接受新事物,处于时代的前沿。从社交用户平均每日接触互联网的时长来看,整体上网时长、手机上网时长在6小时以上的用户分别占36.9%、22.8%,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用户累计分别占79.5%、60.5%。
新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啤酒企业深受其益,利用新媒体与公众的沟通可以随时随地,无微不至。当然,新媒体也有它的另一面,企业也感受到了在新媒体时代的压力——稍有疏忽便会引来铺天盖地的质疑。
危机,这也是啤酒企业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挑战,如何成功处理危机,甚至转“危”为“机”一直是啤酒企业公关们要思考的课题。2005年一场波及整个啤酒行业的“甲醛门”事件至今仍记忆犹新,教训深刻。而今天,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防范危机、处理危机呢?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
防火胜于灭火,等危机出现后再去处置,即使结果完美,过程的损失也非常巨大。所以,我们必须把危机的管理聚焦点前移,在危机发生之前找到萌芽并消灭之。
阶段一:危机预防
形势的阅读。公关本来就应该发挥公司守望者的职能,时刻观察着舆情的变化。当然,对于舆情的观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重点、有针对性,避免把摊子铺得过大,影响正常经营。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仔细阅读目前的经营形势与舆情环境。具体阅读什么呢?比如,最新的政策法规,修订版的《食品安全法》、修订的《消费者保护法》中调整、更新、新增加的条款。再比如,最新的媒体关注焦点,特别是针对啤酒行业的关注点。
媒体的沟通。与媒体沟通本来就是企业公关人工作中的重头戏之一,沟通什么呢?
信息获取:媒体近期对于啤酒行业的看法与评价、关注焦点,是否有相关的选题。
信息输出: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升级与改善,特别是要将企业的真诚精神传播出去,反复强化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制度的保证。梳理好企业处理危机的人员设置、工作流程、职责规范、预警流程等等,并制度化,真正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如制定《新闻管理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管理制度》等,并根据公司的发展、架构变化而更新调整。
隐患的排查。很多线下危机事件是日常发生的,或者是埋下隐患的,总之都是一些不易觉察的问题。在排查工作中,就要发现这些可能催生线上舆情危机的萌芽。有哪些隐患节点需要排查呢?
政府协会端口:如消费者协会是否积压着与本企业有关的消费者纠纷,食药监局是否刚刚查处一批本企业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法院中是否有一件关于本企业相关的案件等。
消费者端口:如是否还有消费者的质量、服务投诉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是否还有情绪激动的消费者没有及时安抚等。
媒体端口:比如,是否对企业某个负面事件进行过采访(明访、暗访)而没有发布,是否有收到的关于某个负面事件的采访提纲而没有妥善处理等。
企业内部端口:各部门存在的隐患与苗头,需要积极处理的同时,也要及时上报,以便于评估危机风险等级,积极防范,以免进一步发展成舆情危机。
当然,不同的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排查端口,总之,排查工作一定要全面、细致。
制定预案。即使做了排查,将发现的危机隐患消灭于萌芽中,仍然无法百分之百保证危机不会发生。因为危机的不可预测、突发等特性,所以做好危机应对预案的工作就异常重要了。在预案中,要把常见、可能会出现的危机进行列举,并针对每一种类型的危机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责任部门/个人、工作流程、行为准则、注意事项等等,尽可能详细明确,并指定成手册。而且,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比如,啤酒企业经常遇到的“杂质酒”、“半瓶酒”、“爆瓶伤人”等产品质量危机事件都应该在预案的范围内。
培训与演练。有了制度、流程、预案并不等于公司成员就已知晓、掌握危机的处理技巧了,很多企业往往少了这一步,导致遇到危机发生仍然是手忙脚乱,毫无章法。这一步就是宣贯、培训与演练。实践证明,仅仅靠下发文件,很难实现良好的效果,因为绝大多数员工仍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在工作轻重缓急的排序中,把危机预案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导致公关部门辛辛苦苦制定的预案被束之高阁。
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集中起来,集中培训,现场演练,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安排有实战经验的同事分享心得,并奖励表现突出者。就啤酒企业而言,在销售淡季的“农闲”时,或者在旺季即将到来之前,大规模的培训与演练非常有必要。
阶段二:危机处置
在危机处理方面,业界学界有着众多的理论与策略。
公关专家游昌乔提出5S原则:承担责任原则(SHOULD THE MATTER),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则(SPEED),系统运行原则(SYSTEM),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提出3T原则: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即及时、全面、客观地发布信息。3T理论也是指导危机状态下如何对危机信息进行处理的理论。
有专家提出三不原则,即对危机事件不回避,对造成的后果不避重就轻,对自己承担的责任不推卸。此外,还有如人道主义原则、公众至上原则、维护企业声誉原则、“快、准、诚”原则、企业内部价值观和意见一致原则、态度决定一切原则等。
笔者在对以上原则融合贯通的基础上,结合啤酒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危机处理的原则:
积极主动原则。很多啤酒企业仍然是带着传统媒体思维走进新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时代处理危机有黄金24小时之说,而到了新媒体时代对危机的反应时间应该以秒来计算。很多时候,有的企业还抱残守缺,采用鸵鸟策略、冷处理的方式,对于外界的质疑声音充耳不闻,这种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或许还有能逃过一劫的概率,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概率为零。既然必须面对,反应速度越快越主动,反之则陷入被动。因此,遇到危机后,企业要快速完成危机阅读、评估、做出策略,第一时间表达诚意与态度。
责任担当原则。责任与担当是公众对于企业重要的评价指标。在传统的危机处理中,“切割”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则很容易被公众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尔后就是更猛烈的口诛笔伐。所以企业在处理危机时要表现出责任与担当,态度如此,行为更如此。
真诚透明原则。在危机处理中,大多数企业总是愿意有选择地披露信息,以确保有利于企业,而真相与事实一直是公众所追寻的诉求,处理过程中,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话,很容易被公众误解为企业不真诚,增加公众对企业的负面情绪。因此,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必须借助官网、官微等平台实时披露危机进展情况,比较严重的危机应该召开新闻发布等向公众公开信息。
公众利益优先原则。企业作为追求利润的经济体,考虑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特别是在发生危机时,一定要以公众利益为优先,合理均衡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系统运作原则。危机处理时,企业一定要系统运作,全员公关,不能只把公关部门推向舆论的风口做挡箭牌,这样的话,事实层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仅靠舆论灭火是无法完成危机公关的。
口径一致原则。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企业系统运作、全员公关时往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对外多渠道发声,口径不统一,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问题,这样容易给公众留下企业杂乱无章的印象。这时,平时制定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要发挥作用,常设或指定新闻发言人作为唯一对外发声的渠道。
权威证实原则。两级传播理论说明,信息传递路径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样的传播模式,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取得意见领袖、权威机构的理解与支持异常重要。就啤酒企业而言,比如消费者协会、食药监局等都是在危机处理时重要的权威机构,要积极与之沟通。
阶段三:危机恢复
危机转化。有危机公关专家认为,每一次危机既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同时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一定要发现并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机会。在危机处理后,企业应该总结教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水平在危机中也获得一次提高。
声誉修复。很多企业认为,在危机过后应该尽快静默下来,不再发出声音,否则容易越描越黑,而实际上,如果声誉不进行修复,公众固然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暂时忘却,但心结并不会解开,一旦企业再次遭遇危机时,旧账就会重新在公众心中所唤起,新账旧账一起算了。所以,在危机过后,要把企业改进措施、改进的结果及时与公众沟通,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在足球场上,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对于危机公关也是这样。不要等着危机来临时才想起公关,而是在平时主动向公众传递企业的正面信息,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今天,中国啤酒行业面临着新的危机:进口啤酒、精酿啤酒快速崛起,而国产啤酒产量却已连续25个月下降,公众对于国产啤酒的质疑声又重新响起,虽然不如2005年“甲醛门”那般猛烈,但也不容啤酒企业掉以轻心。
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危机公关一直在路上。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公众平台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个人的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认为本公众平台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