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酒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除了需要对酒了如指掌,更需要管理知识、专业素养、谈判技巧等等多方面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理念的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个产品品牌的表层含义,更在乎产品与自身的消费理念是否“三观”契合,而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身体力行的去向消费者传达、诉说企业产品更深层次的品牌理念。
然而,当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传递、表述企业品牌理念的同时也在将他个人进行展示、演绎。当消费者了解、信服企业的品牌理念时,对企业管理者个人也产生了信任感。而当管理者的成就与语言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时,名人效应便产生了。名人效应的产生就意味着品牌效应的形成。
我叫XXX,我为自己代言
马云、雷军、刘强东等等这些纵横在我国网络领域行业的大佬,如今,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行业圈内令人崇拜的对象,而成为国民皆知的成功人士。一方面,这些活跃在各自行业内的领军人物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演讲、平台上的互动以及对个人成功经历的自述,让大多数消费者在电视、微博、微信以及多种营销号的传播下了解到其本身的魅力以及身后所代表的品牌理念;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大佬本身以及经营的产品都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阿里巴巴、小米手机还是京东、华为手机,这些产品都与消费者的生活以及整个信息化时代密切相关,作为消费者也更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
一直以来,名人效应在商业中意味着:名人代言的广告能够刺激消费者购买,名人若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而这些名人大多数是演员、歌星、球星等等具有极大号召力的人。如今,名人效应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其中酒行业中的明星代言广告比比皆是。
但是,我们也可以将上述行业内的这些人物与事件也称之为名人效应。
回归到酒行业来说,我们不乏可以听到酒业领军人物对于行业、产品、品牌的高度见解,也不乏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名人魅力,但事实上,消费者却对此一无所知。因此,酒行业是否可以树立或者说打造这样的名人效应呢?我认为,可以。
就拿茅台来说,或许茅台现在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在2019年,茅台集团与多位互联网大佬往来,其中就包括马云、雷军等人。一方面,这样的合作往来是为了促进茅台集团在互联网营销以及大数据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确实也造就了茅台酒厂成为“网红打卡地”、其董事长李保芳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达到出圈的效果。
用药须谨慎,名人效应有利有弊
随着企业高层成为品牌的“代言人”这一现象的逐渐兴起,他们所产生的名人效应与明星的代言效果不尽相同。相比于明星代言,高层管理者所产生的名人效应不仅仅是对于某个产品品牌产生的短暂的消费需求,而是利用对产品的专业分析、理念解读,更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而不是消费者对于明星的盲目追从。
除此之外,高层管理者所产生的名人效应更容易产生对整个企业品牌的“死忠粉”。在酒行业激烈竞争的今天,除了在酒质与酒质上的对决,企业还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紧抓消费者的消费情感,而高层管理者在不断与消费者沟通交流中更能抓住消费情感,找到产品营销的关键点。
当然,名人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社会随着媒体的日益发达,文化的丰富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越来越容易出名,名人也越来越多,因而名人的“名气”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其间的原因很多,比如名人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名人触犯法律等丑闻,名人由此变成失势人物,必定会对于整个企业形象、信誉造成不可磨灭的损伤。比如:在2019年茅台高层管理者就有9人因不同形式的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即使他们并没有形成名人效应,但依旧对茅台集团的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茅台的股价也遭遇下跌的情况。
总而言之,名人效应有利有弊。但对于酒行业来说,我们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这样的名人效应,让消费者去了解酒企业所传达的品牌理念,我们需要利用“名人”的力量来推动传统酒行业在信息时代下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名人效应”来提升酒企业的品牌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但切记,即使是“名人”本身,也需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真正让消费者信任你。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