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酒生产大国、酒消费大国和酒文化大国。在经历多年的深度调整期后,中国白酒业不断改革与创新,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健康发展,最终走向国际化,需要在品质、产区建设和国际化战略上下功夫。
匠心即初心
追求品质这个核心竞争力
一个真正好的产品,从来不缺市场。对于中国白酒行业来说,追求极致的品质,始终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江苏的洋河,山西的汾酒……每个闪亮的名字背后,都拥有品质这个核心竞争力。
最知名品牌之一的茅台酒,作为酱香型酒,其以小麦和有机高粱为原料,经过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镏酒,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酿造总耗时一年。茅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表示,茅台现在全年产量只有6000多万瓶,是稀缺资源。
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说过:“酿酒乃匠作之道,凝聚匠人之力。只有秉承匠心,才能酿出好酒。”郎酒同样保留着传统的酿酒法则,以当地米红粱为原料,恪守酱香白酒传统酿造工艺,历经“两次投粮、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馏酒”,生产周期达一年,基酒储存超过5年。
2017年,五粮液集团全面开启“二次创业”,定下了“十三五”时期千亿目标和打造世界一流酒业企业的发展新目标。在“做强主业、做优多元、做大平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五粮液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生产经营稳步提升,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规模均有大幅增长。
产区是基础
要形成品牌集聚和体系
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17家白酒上市企业中,代表6大产区的6大白酒企业营业收入占比86.27%,利润占比91.0%。以产区为依托,酒业头部企业垄断了绝大部分市场。
白酒以区域集群,具有强地方属性。如今,我国逐步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白酒主产区、黄淮流域白酒产业集群,以及以山西汾酒、衡水老白干、北京二锅头为引领的华北地区,以陕西西凤、新疆伊力特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白酒产业园和山东、河南的白酒产能大省。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对于中国酒业发展,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未来酿酒行业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运行,不能像过去一样,只当好县长、办好酒厂就可以了,而是应以优势产区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川酒几乎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2019年2月,四川名优白酒联盟在成都正式成立,以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舍得、水井坊为创始成员单位,旨在促进川酒抱团发展。
在泸州产区,《泸州市千亿白酒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未来三年,泸州市将围绕建设优质白酒品牌聚集区,全力打造泸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三大龙头,形成多层次品牌体系。
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组建“大茅台集团”,促进茅台集团向“千亿”级企业发展,打造“贵州白酒”集体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星”,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等任务目标。
白酒优势产区也是农业等资源的富集区,加强产区建设,是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创新是驱动
酒企要迈开步子走出去
打造真正叫得响的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不断创新来驱动,越来越多的酒企将目光投向远方,走出地区发展的一隅,走向全国,乃至加快出海步伐。
在京津地区,“牛栏山”是个龙头品牌。顺鑫农业方面称,牛栏山目前泛全国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两山、两河、内蒙、辽宁六个省市为重点,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地区为一条线,进行全国化布局。突破亿元的省级市场(包括直辖市)达22个。
在2019年3月举办的杜塞尔多夫国际葡萄酒和烈酒展览会上,作为首次参展的中国白酒企业,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一杯杯五颜六色的鸡尾酒吸引了参观者前来品尝。洋河公司国际贸易部代表郑晨表示,通过用白酒调制鸡尾酒,我们让西方消费者适应白酒的口感,激发他们对中国白酒的兴趣,向当地人介绍中国的白酒文化。
中国白酒企业着力突破,破局自身发展限制,加快全国化布局,有的更是加快“走出去”。一方面,随着中国酒类品质不断迈向中高端,中国酒“走出去”更加自信;另一方面,随着酒企事业版图的不断扩张,将驱动企业和行业更加稳健地迈向高质量发展。
除了商业模式和营销的创新,贵州茅台集团日前宣布成立茅台研究院,聘任45位专家和尼尔森(中国)1家机构为其成员。该研究院是茅台集团自行组建,以服务公司和行业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决策咨询和战略研究为方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非营利性企业智库。茅台研究院设有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市场营销研究中心、文化茅台研究中心、酒业技术研究中心和白酒大数据研究中心,其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与茅台品牌地位相匹配,在行业具有龙头作用的领军智库。(中食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