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在白酒领域评出“四大名酒”后,浮出水面的名酒,不但成为价值判断的归属,更成为了世人一种心理上的依附。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家喻户晓,影响白酒产业的格局自不待言,其宏大的意义更在于感染到了接触它的每一人,并愿意守望它。
历经岁月洗礼后,名酒价值剩几何?在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国祥身上可以看到答案。
在北京见到赵国祥时,他显得有点疲惫。
“我是从山东济南过来的,刚参加完茅台经销商联谊大会。”赵国祥向《华夏酒报》记者介绍,茅台集团的联谊会定在每年的12月18日举行,作为茅台的经销商,他每年肯定要参加全国的经销商联谊大会。会后,他本来准备返回沈阳,突然得悉“四大名酒荣耀60——名酒价值与中华文明高峰论坛”,于是马上改换了想法。“我想过来看一看,因为听说四大名酒人都来,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听听几位名酒企业老总是怎么想的,以及对目前市场形势发展的分析。”
处在这个行业的人,都有一种其他行业人士无法了解的情怀。王延才、季克良、袁仁国、王国春、唐桥、谢明、张良、李秋喜、喻德鱼、徐可强等行业大佬都曾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地表达过同一种情怀:愿做中华“国粹”白酒的传承者。而赵国祥说,自己作为经营酒类的企业,在名酒上的经营上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利润,今后仍愿意做一个名酒的守望者。
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
与以往接触的采访者背景不同的是,赵国祥背后的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一家企业。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即是如此。它在计划经济年代开始销售酒类产品,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国有糖酒公司,在计划经济时代,它负责国内市场上的酒水供应,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国祥对这个公司也很有感情,一说起来情绪就很饱满。他向《华夏酒报》记者介绍,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是1949年建国时就成立的一家糖酒公司,赵国祥的父亲是公司里面的老员工,赵国祥从小接触糖酒公司,对它感情很深。“我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去找别的工作,直接到糖酒公司来上班了。”
赵国祥用一句话总结说,我们这个公司从国家真正计划调拨那天开始就在经营酒,历史还是比较长的。更重要的是,在1950年左右,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就选择了和茅台集团合作,“和茅台合作的历史同样非常悠久”。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了改革开放。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及至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1980年左右,国家销售体制上悄然变化,特别是放开了白酒市场的运营,烟和酒分开销售,让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感到了压力,想继续销下去,只能是酒类产品。
“当初在计划经济时代,酒是专卖的,生产企业一般没有权利经销酒类产品,只有国有的专卖专营公司去经营,我们就是按照计划配额拿到酒以后,再负责向市场供应。但是销售体制改变之后,市场上不再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经营了,它直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存和过去相比就有明显的差距和变化。”赵国祥说,“计划经济年代有酒不愁卖,那时生意非常好做,只要酒到我这儿,加入差价,我再分销出去,不存在竞争。当时酒类市场放开,让糖酒公司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到了需要转换思路重新经营的时候。”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过去的国有糖酒公司,目前依然存在的几,因为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适应不了新兴市场形势的糖酒公司纷纷成为历史。赵国祥对此非常清楚:“过去靠国家计划分配,钱肯定是给你了,经过你手走多少中间环节加价多少是固定的,当推向市场产生竞争机制以后,有些国有企业没有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企业生存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就到了亏损的边缘,有很多企业转制了,也有一些是两步走,还挂着名,但多数这样的企业就是名存实亡,或者干脆就没有了。”
而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成功生存下来了,而且获得了继续与名酒合作的机会,赵国祥说,这让他“感觉很庆幸”。
$分隔符分隔符分隔符分隔符$“我们曾经风雨同舟”
看的出来,赵国祥对名酒的感情抒发有着充沛的表达欲望,当《华夏酒报》记者问起他和茅台合作的感受时,赵国祥开始变得滔滔不绝,甚至中间有电话进来时,他也是接一句话,马上就匆匆挂掉,不让突然出现的事情,打断自己的思路。最令记者惊奇的是,一个“和名酒合作的感受”的提问,让他回答了近有20分钟。
回顾糖酒公司和茅台的合作之路时,赵国祥言语中露出感激之情。他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把计划指标定下来,茅台集团每年就会按照国家指标准时供应,供应量维持在一年1吨、2吨左右,量不大。那时糖酒公司也按照商业部计划指标拿到货物,再按照计划指标向各个糖酒公司供货,虽然利润空间不是很大,但是关系非常稳定,一直合作得很愉快,共同走过了计划经济年代。
等到国家政策放开以后,沈阳市糖酒配送有限公司由于市场思路转变得比较好,就赢得了和茅台集团继续合作的机会,茅台给它的发货量也逐渐在增加。“记得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也就是1.5吨到2吨,后期达到2.5吨、3吨、4吨的水平,现在是15吨左右,最高峰时曾经达到56吨。”
这种合作同样是无关功利的。“我们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赚钱,刚刚放开以后也赚钱,但赚的不是很多,甚至还出现过一段时间不挣钱,有些酒是靠零售走出去的,零售量小,但是批发是不赚钱或是微利。后来,茅台逐渐在增产扩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计划也在增加,逐渐利润丰盈了。”
在茅台增量的时候,赵国祥也想过要多销售一些,尽量申请加大计划供应量,但遭遇市场波动,需求减少,供过于求,出现过不赚钱,甚至可能有倒挂的现象。但这没有动摇他和茅台继续合作的信心。
在采访中,赵国祥一直在向记者传达着对名酒的一种情结:“我小时候最早知道的就是茅台,是国内的品牌酒,然后,我依次听说了五粮液、剑南春、汾酒、西凤、泸州老窖、洋河等等这些名酒。”
一份感情的积累往往是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经历。赵国祥认准了茅台品牌,无论市场出现过什么情况,他都选择坚持:“我们和茅台确实是风雨同舟,一路走到现在。”
大企业做事很规范
对于中国白酒业这样一个继承了传统、承载着民族情感的行业而言,从业者总对它的足迹记忆深刻,对它充满期望。
白酒市场发展也有其规律和周期,在采访中,赵国祥向记者表示,中国酒类市场销售在2011年算是达到了顶峰,到了2012年出现了行业拐点的迹象,“塑化剂”风波有可能就是行业拐点的一个表现,它对酒类市场造成了一些冲击,使白酒行业无论是生产企业、经销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对白酒产品以及整个酒类市场产生了新的思考。
赵国祥对白酒行业仍旧非常有信心:“随着市场形势的好转,特别是酒类行业效益高涨,地方也在支持者白酒行业发展,一些产业资本在逐渐向白酒行业聚拢。无论是国内或是世界上,酒类行业形势非常好,消费量也非常大。”
贵州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顾问季克良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入与时间赛跑的快节奏状态,而茅台却一直表现得很保守,依然只设质量奖,不设超产奖。因为过去的市场事实一再证明,我们的‘四服从质量原则’是正确的。茅台酒为什么能成功渡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考验,因为茅台酒质量过硬,对于企业而言,坚守质量就如同人在不断锻炼中获得身体健康,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大企业往往有一套经营的哲学,李嘉诚说过“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柳传志也曾说过“办公司就是办人”。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曾表示:“茅台之所以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领跑者,并不是靠机缘和运气的眷顾,而是靠着崇本守道的继承创新,靠追求卓越的持续改进,靠勇往直前的企业精神,靠传承弘扬的企业文化。”
这让赵国祥对茅台非常有信心:“作为茅台、五粮液,这么大的酒厂不是私营作坊,不会见利忘义,不会做损坏消费者利益的事情,发现问题,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去解决,会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赵国祥说:“虽然目前有很多质量的负面信息冲击酒业,但以个人对茅台生产工艺的了解,茅台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信得过的,我还是坚信,大企业做事都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