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中国酒文化里有着特殊的含义,在酒桌上,不论是进酒还是罚酒,都要连喝三杯。想要听到对方说真心话,也要酒过三巡后才会吐露。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隐藏了什么秘密?身为一名知酒明礼的好孩子,酒小胖今天就和各位老铁们聊聊。
一、连敬三杯,代表完满
“三”也许是老祖宗使用的最大数字,代表完整圆满。古人招待客人时,以“三爵酒”为礼。《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就是古代饮酒礼节的佐证,所以普通的敬酒,即以这三爵为度。
喝酒时,主人先饮第一杯,称为“献”,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也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主人喝完后,客人需要回敬主人一杯,称作“酢”或“报”,感谢主人的款待。最后,主人为了调节气氛,劝客人多饮,自己再先饮以倡之,视为“酬”。客人在主人饮完之后,举起酒杯畅饮,视为“应酬”,以此回应主人的厚爱。
直到现在,很多地区都还保留了“头三杯”的风俗,就是从“三爵酒”的礼仪演变而来的。
同样,古代喝酒干杯也是一个意思。在以前流行在酒里下毒,两人碰杯,酒花溅到别人杯中,要死就一起死。
难怪碰杯的时候,都说“来,走一个……”,就是不知道最后走的是哪一个了。
二、自罚三杯,代表诚心
中国有句俗话“再一再二不再三”,从“一”到“二”很容易,到“三”就有些困难了,现在还有个成语叫“事不过三”。
想要缓和关系或者吃饭来迟了,大家都会先自罚三杯。自罚者每喝一杯酒,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更深一层,当自罚了三杯时,表明自己已经完成意识到了错误,也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所以,自罚三杯成了被罚者认识自身错误的一个礼节。
随着时代转换,当代社会中自罚三杯演变成了酒友们调节气氛或劝酒的说辞。
三、酒过三巡,好办事
“酒过三巡”起源于人们同桌进食之后。唐代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张小桌子,分餐而食。到了唐代才逐渐发明了桌子,人们开始围着桌子吃饭。《宫乐图》中,宫女围着桌子坐下,一位宫女收执长柄为其他人斟酒,这才有了“巡”的意思。
《宫乐图》
古人敬酒,都是一对一,轮番敬,一巡为一轮,表示尊重。酒过三巡的意思是给每位客人斟酒三次,酒喝了三轮。这种风俗至今在河南都很盛行,称为“过圈儿”,满座都是朋友,不敬谁都不合适。中国有句俗话“酒量有多大,气量就有多大”,即使酒量不佳,也要当完成任务一样,把客人招待好。
菜过五味,其中“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是常用的调味品,后来泛指各式菜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喝得差不多,菜也上完了,表明酒宴已经进行到了一定深度,有什么事也可以开始谈了。
为什么非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才能谈正事呢?中国人一向很重礼数,十分含蓄,请客办事,从古至今都要酒过三巡才能进入正题。在推杯交盏过后,酒精进入大脑皮层,让人放松下来,情绪正好,彼此敞开心扉,可以聊聊真心话,谈谈生意了。况且,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求人办事趁此机会,成功率要高得多。
中国自古以来作为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怎能不整两盅?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史诗级的酒文化史。
行酒令:你还知道哪些喝酒礼仪,快来和酒小胖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