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刨除2020年疫情等外部影响因素,百威亚太一季报业绩到底如何?
5月6日,百威亚太发布2021年一季报。报告显示,公司第一季度总销量20.787亿公升,同比增长64.6%;收入16.26亿美元,同比增加63.7%。可以说,这一业绩增长十分亮眼。
实际上,百威亚太一季度业绩高增长一方面是因为,2020年一季度出现了疫情等外部影响因素,造成当期业绩并不靓丽。百威亚太在一季报中也指出,总销量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强劲复苏,以及上年的基数较低。
如果对比2019年一季度,可以反映出百威亚太的实际业绩走势。根据百威亚太公告,2019年一季度,公司销量为23.97亿公升,相比较于2018年的24.3亿公升有所下降,实现收入19.93亿美元,较2018年一季度20.32亿美元下降约2%。
作为横向比较,青岛啤酒2021年一季度实现营收89.3亿,净利润9.1亿,销量219万千升,不仅较2020年实现快速增长,也高于2019年一季度营收79.51亿、净利润8.08亿、销量216.6万千升的水平,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如果刨除2020年一季度业绩,百威亚太正面临着业绩疲软的境地。
百威亚太一季度业绩增长也源自中国市场的高增长。百威亚太表示,“我们第一季度的业绩反映中国出现显著的行业复苏,以及我们在主要市场成功落实执行高端化策略。此外,我们估计我们在所有主要市场均获得市场份额提升。”
数据显示,百威亚太一季度实现销量增长84.6%,且每百升收入增长4.3%,高端化策略卓见成效。“我们估计2021年第一季度的总市场份额有所扩大,同时保持渠道存货处于健康水平。”百威亚太表示。
受益于中国卓有成效的抗击疫情,酒类消费所依赖的餐饮消费快速恢复,对包括百威等啤酒企业带来了巨大增长动力,而巨大的消费升级动力,同样让啤酒企业活力颇丰。可以说,中国市场在百威亚太业绩中占据重要位置。
有分析认为,百威亚太招股书资料显示其在中国市场呈现一定的收缩态势。
招股书显示,百威亚太中国员工人数从2017年的26422人,减少至2018年的26142人,至2019年3月末减少至25342人,到2020年末也减少为22530人。此外,百威经销中心数量也从2018年的18个,至2019年一季度末减少为17个,同期其在中国的酿酒厂则从35个减少为33个。
百威亚太员工、经销中心、酿酒厂数量的减少与中国啤酒行业优化产能布局不无关系,实际其在中国投放的产品仍在不断增加中,除了传统的啤酒产品,百威也获得了Fireball Whisky、Buffalo Trace、Southern Comfort以及Sazerac品牌旗下的其他高端烈酒,以及与能量饮料高端品牌红牛(Red Bull)建立合作关系。
上述布局显示了百威亚太对于中国烈酒以及功能饮料未来增长潜力的看好,也极大分散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压力。实际上,对于百威亚太来讲,其核心增长动能——品牌高端化策略也正遭受竞品的冲击。
目前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燕京啤酒等啤酒巨头,都在向高端化不断迈进。青岛啤酒面向高端细分市场推出了系列超高端、精酿生鲜等产品,华润啤酒则通过与喜力啤酒的战略合作深化高端市场优势,燕京啤酒则推出了U8等高端产品,并通过与当红明星的结合来布局高端。
“国潮”之下,当国产啤酒品牌与传统进口啤酒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平起平坐,且国产啤酒品牌深谙中国酒类大流通的市场趋势的背景下,百威啤酒等品牌高端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变大。
百威啤酒未来如何持续向市场注入信心、深化高端市场优势,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