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过后,北方的冬天更冷了。民谚有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寒冷。
面对寒冷的冬季,机智的现代人类发明了羽绒服、电热毯、取暖器,还架设了暖气管道通向千家万户,保证人们户外不冷、户内如春。但即便这样,在某个时刻,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冬天的瑟瑟寒风
那么,没有这些高科技御寒的古人,又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寒冬呢?
古人的御寒装备都有哪些?从一些有名的古画、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视一二。
清·吕焕成 《春夜宴桃李园图》局部(图源:网络)
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页》(图源:网络)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图源:网络)
炭盆、熏笼、小火炉,
棉衣、棉袄、小披风,
手炉、脚炉、汤婆子,
还有貂皮大衣和美酒。
对于冬日御寒,古人们应对起来真是毫不含糊。吃、穿、住、行,保暖设备一样都不少,全都用起来!
尤其是酒,在冬季,更是成为男人、女人、老人的御寒法宝!
“喝酒可以御寒”
这是很多古人达成的“共识”
从流传千年的诗酒文化中
我们便可以初见端倪。
一千多年,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给好友刘十九写诗发出邀约:“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宋代诗人曾丰也在《再与鼎臣游龙门寺》写道:“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全文用翻译过来说的就是,喝了酒后在冬天感觉很温暖,门前的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着容貌。在半醉后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以抒发情怀。
可见,喝酒真的能御寒。但前提是温过或煮过的酒。
在古代,人们喝的是一种类似现在黄酒的发酵酒。这种酒度数比较低,天冷的时候,温着喝或者煮着喝,口感更好。
《三国演义》就有“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戏码。而白居易请朋友老刘喝的也是用红泥小火炉加热过的新醅酒。
酒能御寒,关键是酒被加热过,跟喝开水一个原理。
那现代人喝现代酒能御寒吗?那可未必!
我们常说的“酒后热乎劲”,其实是酒精促使人体内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将体内的热量更快地通过皮肤散发到体表。其次,在酒精作用下,我们的中枢神经被麻醉,对外界寒冷不敏感。
这种情况下,身体热量消耗加快,容易引发事后冷。但此时,当你的身体说我冷、我冷,你的大脑却说,不,你不冷。
那么冬季如何饮酒才能保暖呢?饮酒姿势很重要!
宜饮白酒
老话常说“酒越饮越暖,水越饮越寒”。冬天的时候,宜饮酒,更宜饮白酒,天寒地冻之时,适量喝点白酒,促进血液循环,再合适不过。
酒要温和
冬天如果选择喝酒的话,一定要记得,不管在哪里,最好把要喝的酒能用热水稍热一下再喝,以免因酒冷而伤身。当然,酒也不要过热,否则影响口感。
因人而异
很多人觉得冬天喝点儿酒身上暖和,但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有些人的体质是不适合在冬天喝酒的,还需根据各人体质和酒量来决定是否饮酒以及饮用多少。
选择好酒
冬天饮酒,天长地久,饮酒的最佳搭档除了知己几人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好酒一瓶了。让馥郁醇香和无尽余味,沉醉冬日的归人。
冬天万物凋零,寒气旺盛,黑夜变长。屋外天寒地冻,屋内三五知己。温一壶浓香杜康,围炉谈笑风生,就是这个冬天最温暖而质朴的幸福。
一边高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边慢慢小酌,把酒言欢,身心内外,最是惬意不过。只一点,杜康虽好,莫要贪杯。微醺时刻,更有别致的快乐。